北京头条《青波访谈》之首访李抱一先生
(作者:青波 编辑:李诗音)
思想与智慧 学养与底蕴——首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开封市美协主席著名人物画家李抱一先生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著名的人物画家,李抱一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这种景仰主要是出自对先生艺术水平之高、文化底蕴之深。的确,先生的众多作品的创作都集中了他的思想与智慧、学养与底蕴。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开封市美协主席、著名人物画家李抱一先生在其工作室采访时合影
我注意到,《月是故乡明》作于1994年,发表于1995年《美术》第八期,收入《李抱一画集》。李抱一先生说人类的灾难有三:一、天灾,二、战祸,三、贫穷。天灾者,有其自然内部演化的规律,尚不可控。但,人类不明智的肆意破坏大自然平衡秩序,是人类欲望膨胀的自虐,而战祸,则更是人类丧失理智疯狂的自残。地球村能源最大的耗费莫过于战争。如果把战争的耗费用于解困扶贫,如果理智的忍让、包容、谅解、合作,地球村将是一个多么和睦和谐的人间乐园。
李先生讲道:矛盾的产生,是先打造了矛,盾随之而来,掠夺的霸欲是打造矛的罪魁祸首。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事都与地球村的每个成员有关,因为,利益相互交织,命运相互依赖,在今天的世界没有一个人的利益是孤立的。
李先生强调:策动战争的一方固然可恶、可憎,但,首先被战争荼毒的是自己一方千百万家庭的安居乐业和老小妻儿的圆满。有多少生命盲从于蛊惑的蒙昧葬送于炮火的硝烟,化为霸欲的牺牲品。
李先生说:在这幅画里,我要告诉那些个头脑发热政治家的是,理智与换位思考。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先生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善待所有人种的民族,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心理就是和睦、和谐,因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善待自己。国格人格,在一个善待中包容了一切。
《大河上下》创作于1987年,参展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收入《李抱一画集》。
在这里,李先生揭示的是:本文化到底是什么?他说:本文化是灵魂的涅磐,是道义自治的沉重,是洗涤心智的禅悟,是枕流漱石,谛听天籁的心境。本文化在经典里淘取苦涩,来滋养苍生心智健康。良药苦口,良言逆耳,人生多艰。本文化大多深藏在悲剧的残痛中。而大多都不愿看到悲剧。悲剧是撕裂世情的虚伪,还其残酷的本来面目。好听的话悦耳,却不一定养心。
李抱一先生接着讲道:艺术是赏心,不只是悦目。我的画沉重多于娱悦,宁可苦思三日,不愿博取一笑,如果乞得一滴会心的眼泪是我莫大的欣慰。悲剧的心理结构,是一对矛盾,抑郁与昂奋,人生心途,跋涉在漫长的抑郁与昂奋中力图自拔。
李先生指出:《大河上下》聚集了群体生命的抑郁,抗争命运的迫压,反弹出千均的昂奋。我想告诉更多碌碌无为的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是生存的根本。画中那条横贯画面的大船是一切邪恶势力的代表,无论多么强大,在蚂蚁啃骨头的众志成城的力量摧崩之下,都无可阻挡。
李先生最后强调:在我的艺术创作技巧里,多用辩证思维,把力凝聚于高压之下,引而不发,爆发的结果,留在观者的思辨空间遐想。
《黄河故道》作于1984年,展出于1985年开封、南京书画联展及河南省第一届中国画展,获一等奖。发表于1987年中国文化报,1989年台北《艺术家》第四期。
谈到这幅作品的创作,李抱一说:上世纪80年代中叶,是我创作的高潮,也是我心中郁闷的时期。那是“八五”思潮的盛期。中国文化艺术理念,受到西洋文化艺术理念冲击最动荡的时期。很多人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动摇,怀疑以至于改变。我不得不对自己的人文追求进行审视思考。这种心理徘徊,流露于《黄河故道》中人物的情绪之中。这是对命运的进一步追纠。画中所呈现的基调,是深沉、抑郁而茫然。
李先生告诉我:我自小就有自己的生活信条,而且执拗,是个弯而不折的性格。对已经选择了的方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碰了墙,我会擦干血迹,后退几步积蓄力量跳过去,或是热爱到过去。但是,也决不是盲从陷入死胡同儿不知自拔。我会断然大舍,不舍则不得。人到晚年更深知“舍”与“得”的奥秘,不舍去无以增补,精神的累赘是人生最沉重的负荷。幸运的是在1985年我既没有断然舍去既定的艺术选择,也没有断然拒绝“洋潮”携来的新鲜空气。记得在北京有个“半截子画展”。是一批经受过中国本土文化教育的中年画家的画展。有意思的是这样解释它的含义,“腌过的蛋,刚出壳的鸡”。这种悲凉的心态很能说明当时许多画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