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经济中心的进一步上移
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后,汤峪川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步上移到塘子街。
清嘉庆年间,平均里粮时,作为赋税汇总单元,翟马里包括汤峪河两岸除了嘴头以外所有村子,另外还包括水泉子。到了民国,汤峪川成立乡政府,所辖只有汤峪河西诸村,河东各村划归焦岱。
1949年5月23日解放后,汤峪乡改区。区委、区政府仍驻聚庆黄家疙瘩西南半岩的窑内。
1949年6月,黄甫川并入汤峪区。区政府下辖皇甫川和汤峪川各四个乡:
聚庆乡一乡,辖聚庆村、马家塬、薛家庙、洪家寨;
石门乡二乡,辖石门坊、乔家碥、赵家坡、杨家沟;
龚家村乡三乡,辖龚家村、柿园子、敬家村;
田家村乡四乡,辖田家村、侯家村、刘家桥、小寺村、史家寨;
肖家坡乡五乡,辖肖南、肖北、肖西、孙南、孙北;
林家寨乡六乡,辖林家寨、姚家寨、骆驼岭、东山、车家河;
汤峪河乡七乡,辖塘子、何家山、老凹沟、汤一、汤二、汤三、汤四;
高堡乡八乡,辖高堡,峙峪,汤家庄、张家坡、石佛寺。
1950年后区委区政府由聚庆迁到高堡,驻在街南头的火神庙。高堡之前,区政府一度随集驻在石佛寺村,故石佛寺村又称石坡街。后因逢集日下连阴雨,复将集迁往高堡,称高堡镇。
1951年,蓝田县在高堡设立第一个卫生所一一汤峪区卫生所,后发展成汤峪卫生院。
1953年,汤峪设立12个基层供销社,最初称为高堡社。
1954年,从西安城内洒金桥到汤峪的公路通车。
1956年,蓝田县重新调整区划,并将小乡合并成大乡。焦岱区并入汤峪区。原属于焦岱区汤峪河东的尖角村、代家寨、石家坡、白家圪垯,以及原汤峪河乡的塘子、老凹沟、何家山,并入新的高堡乡。汤峪河乡(驻南沟口)内只留下了汤一、汤二、汤三、汤四个村。原聚庆乡、石门乡合并为聚庆乡。原龚家村乡、田家村乡、肖家坡乡、林家寨乡合并为黄甫乡。原焦岱区的其他村落分别划入焦岱乡、关庙乡。
1958年8月,汤峪区在汤峪川和黄甫川基础上,成立蓝田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一一火箭人民公社。公社成立大会是在汤峪疗养院大会堂召开的,公社驻地高堡。焦岱乡和关庙乡合成立卫星公社。同时汤峪区和相关乡政府取消。
1958年12月,火箭公社改为汤峪公社,辖聚庆、石佛寺、塘子、汤峪河、田家村、孙家坡六个管区。
1961年,以风凉塬(八里塬)中心为界,火箭公社分为汤峪、史家寨两个公社,管区撤销。
同年 ,汤峪公社连同迁到塘子街,政府座落在塘子街西头。
1962年,成立汤峪区工委,辖皇甫三川所有公社,驻塘子街。
“文革”中,汤峪公社未改名。蓝汤线通车。
1984年,汤峪公社改为汤峪镇。街道设有省疗养院、商店、新华书店、食堂、旅社、银行、邮电所、汽车站、木材站、工商管理所等单位。
2015年,史家寨镇并入汤峪镇。塘子街成为汤峪川和皇甫川的政府驻地。
就这样,随着乡政府的逐步上移,塘子街由晚清一个叫塘峪口的小村子最终发展成为汤峪川的政治经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