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宏源
文/郝封印
往事如烟,宏源是火。当年宏源路上的板材生意让家乡火了,让经开区火了,也让邢台火了。我家住在郝麻村,门前百米就是宏源路,当年以家乡的宏源路为中心方圆几十里,一度成为闻名中外的华北板材生产基地。 图一 坐落在景家屯(宏源路东头)的日升台宏源路(2024年划归襄都区后叫宏源大街)
在原邢台经开区东汪镇界内,东起景家屯,以日升台为 誌;头抵东小汪,以龙腾雕为标;中间以四麻村、六双楼、东西二静安为龙身,纵长八千米,东西贯通县、市、省、国五条要道,南北联结王快、东汪、祝村三个乡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几家学习压三合板,虽然产品质量比不上正式厂家,可价格却比大厂低得多,批量生产后想不到竟成了抢手的“次品板”,拉板材的外地车辆一个接一个。“萝卜快了不去泥”,在涨价的同时,需要预交押金才能订货。一个小型板厂一天可出200张3X6的三合板,每张净赚5元,一天就进千把元,在改革开放之前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大钱的庄稼人看到后的确有点儿眼红。 图二 坐落在东小汪村北(宏源路西头)的龙腾雕“为了挣钱做买卖,小满期间割小麦”。
没有场地,把自己责任田里快要成熟的小麦割掉;没有资金,去找城里的亲戚朋友借;没有砖瓦,围墙就用自己地里的玉米秸杆扎。锅炉是不达标的差次品,原料是丢弃的锯末、刨花或烂木头,粘合剂是邻村小化工厂出产的调和胶,工人就是自己邻居、亲戚或熟人,再搭配上本地能工巧匠焊接的液压机、滚胶机、裁边机、打包机,一个以家庭为主的小型板材加工厂在没有得到环保、工商、土地、税务等有关部门允许的情况下,成十成百一窝蜂地发展起来了。与此同时与板材生产配套的剥皮厂、磨刀厂、甲醛厂、尿胶厂、热轧机厂等一系列小型企业很快建成并迅速投产,部分农民一夜之间就成了小老板。政策放开了,群众行动起来了,生产规模形成了,但问题也一个接一个暴露出来。一是产品质量差。由于大部分工人缺乏岗前培训,对主要机械性能不了解,对关键工序不熟悉,不仅次品废品多,而且还完不成生产任务。二是工作环境差。热压机不断撒气,小锅炉经常冒烟,厂厂有甲醛,处处有污染,天天异味呛鼻,人人木屑满脸,工人们说他们挣的是卖命钱。三是安全意识差。厂子多出事也多,不是那个电着了,就是这个碰着了,要不就是被热压机喷出的蒸汽熏着了,锅炉爆炸,厂子起火时有发生,但影响生产的主要矛盾还是路况差。
宏源路前身只是邻村之间的分界线,不仅狭窄,而且还全是土路,高低不平,只能通过农用车,即便后来铺了一层大沙子,但载重原木的大卡车一到雨天不是出不来就是进不去,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要致富必修路。1992年邢台经开区成立后,先是在原有的路基上简单硬化了一下,紧接着又加宽了路基,硬化了路面,而且还绿化美化了周边环境,迅速推进了板材事业的发展。沿宏源路五步一店, 十步一厂,板材荟萃,商贾云集,一度成为华北板材吞吐基地和生产中心。 图三 宏源路中段(静安街)
“大商店、小吃店、理发店、洗衣店、修车店、加油店,店店红火,呈现勃勃生机;压板厂,磨刀厂,甲醛厂,尿胶厂,旋皮厂,加工厂,厂厂相连,汇成一条巨龙。年产成品板,1·6 亿张,交易超亿元, 产品销八方。军事运筹太行道,不测桑梓通域外;皇姑骑虎驿三台,也会惊魂坠宏源。但只见通联各路要冲处, 不是城市,胜似城市,日落灯明无昼夜;毗邻诸村三十个不是天街,胜似天街,壁艳瓦丽地生辉。 宏源今日,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商品意识,普遍增强;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宏源”文化,初露锋亡。乡亲碰头不再问“吃没有”,而是谈“板怎样”;朋友见面不再拉“家里去”,而是让“厂里来”;伙计闹掰,不再是“吵大街”,而是定“法庭见”;夫妻感情破裂,不再是“树缠藤萝缠到死,藤萝缠树死也缠”,而是好商好量再“拜拜”。这里股东与经营两权分离,家庭与成员账户独立,破产与盈利机遇相等,“跳槽”与“炒鱿鱼”不算稀奇。人和可以得小憩,政通才能创大业,祖国建设五十载, 农村变化数今天”。这是我1999 年 7 月 23 日刊登在《牛城晚报》上《宏源路赋》中的一段文字,这就是当年宏源路的宏伟气象。
风雨突变,时过境迁。前几年一刀切的环境污染治理后又遇上2016年的局部洪灾,把宏源路一带正在四处蔓延的熊熊烈火冲刷得荡然无存,几百家板厂防疫期间倏地灰飞烟灭,只剩下些许断壁残垣废铜烂铁,当地居民不得不在叹息声中走出家门,重新探索新的生路。宏源路的兴亡,有的说政策没有连续性,有的说干部换的太勤了,还有的说都怨老天下雨了,个中奥妙只有天知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整个宏源路已划规襄都区管辖,东华路以西那段成了居民小区,东华路以东路段也正在复苏之中。过去的几百家旧板厂死灰复燃已无可能,只有期待新的星火撒播于此,至于何时再现燎原之势,人们只能拭目以待了。这正是:故乡烟火仔细数,麻农经商也能富; 忆来何事最销魂,无与伦比宏源路!
作者图四 我的《宏源路赋》原文发表在 1999 年 7 月 23 日《牛城晚报》上。 作者简介:牛城放翁,原名郝封印,回乡知情,退伍老兵,高级教师,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爱好书法,论文专长,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专著《微聊作文》,供大家评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