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儿时记忆中的打钱棍
郝明森
在我的儿时记忆里,有一种充满活力和欢乐的舞蹈——打钱棍,它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深深印刻在我的心底。
打钱棍通常在喜庆节日或热闹集会中上演。舞者手持钱棍,那钱棍是一根约一米长的竹竿,两端嵌着几枚铜钱,舞动时,铜钱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好似一串灵动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
儿时,每逢大队有重大活动,或者过年划采莲船,就能看到打钱棍舞表演。那时既无演唱,也无乐器伴奏,全靠领队的吹哨子指挥。其表演的基本动作有击(用钱棍碰击身体各部位)、拍(用手掌拍打钱棍)、踢(用脚踢钱棍)、点(用钱棍的两端点地使其发声)、转(手握钱棍转动)、抖(手握钱棍,通过手臂的力量使其抖动发声)等。传统的打法有“一打泰山来压顶,二打罗汉两肩平,三打黄龙来抱柱,四打臂膀两根筋,五打和尚盘腿坐,六打广寒月洞门,七打金鸡独立式,八打猛虎出山林,九打玄武太极图,十打还原闹新春”之说。
演员表演时,以拇指、食指、中指作握笔状将钱棍握于掌心或用五根手指握于掌心,依哨声节拍依次击打肩、臂、肘、背、腰、胯、腿、脚掌、脚背、脚跟等部位,也可让棍与棍、棍与地面碰击,由此带动上半身的扭、摆以及下半身的起、蹲和跳跃,进而形成挺胸、抬头、前躬、后仰、转体、弯腰、屈肘、屈膝、甩胯、旋转、摆动等动作,同时还可进行长形、方形、圆形、蛇形等各种队形变换,要求演员做到步调一致、快慢结合、动作整齐划一、击打部位准确。不管是原地表演还是行进中表演,都讲究前、后、左、右的协调对称。动作整齐,时而将钱棍高高举起,时而在身前身后灵活挥舞,脚步轻盈移动,身姿随节奏摇曳。那欢快的节奏、灵动的舞姿与清脆的钱棍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瞬间点燃现场气氛,让每位观众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我总是被那热闹的场景所吸引,挤在人群最前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者,心中满是敬佩和羡慕。我也曾幻想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手持钱棍,在舞台上尽情展现风采。
后来,在一次学校的文艺活动中,舒雅宣老师负责排练节目,我被选人其中。当时没有伴奏音乐,全凭吹口哨统一节奏。刚开始练习,我总是把握不好节奏与动作,钱棍不是打在自己身上,就是跟不上大家步伐。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鼓励下,我渐渐找到了感觉,能够跟着哨音节拍自如地舞动钱棍。当我第一次站在舞台上表演钱棍舞时,心中充满自豪与喜悦。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钱棍舞的魅力,它不只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情感传递,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打钱棍,又称“金钱棍”、“打花棍”等。它源于何时何地?暂无史料可查,但有关史料有此记载:“明天启年(1626),官员迁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强行移民,绳索捍移于此(实指当时的镇巴),盈十累百,携妻挚子女,逾山涉水,不惮数千里之遥而来此邑落业,川楚民众杂居,带来各类民间歌舞金钱棍等”。由此推断,镇巴打钱棍源于明未清初,系“湖光填四川陕南”移民带入。
在镇巴,关于其来历,有多种不同说法。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打钱棍起源于旧时的乞讨文化。解放前,一些贫困之人为谋生计,手持木棍,于木棍上穿铜钱,有节奏地敲打身体与地面,发出清脆声响,以吸引路人的注意,求得施舍。长此以往,这种简单的动作渐成一种具节奏感与表演性的舞蹈形式。
另一种说法与民间的祭祀活动有关。往昔,人们对自然满怀敬畏,认为通过舞蹈和击打钱棍,能够驱邪避灾、祈求丰收与平安。钱棍的声响被视作与神灵沟通的语言,舞蹈者们以虔诚之姿挥舞钱棍,期望获得神灵庇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钱棍跟镇巴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创造的娱乐活动。在田间地头,农民将手中农具当作道具,模仿劳动的动作,加之节奏明快的敲击,以消除疲劳、放松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源于生活的即兴表演逐步规范化、艺术化。
不管打钱棍的来历究竟怎样,它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动作到如今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钱棍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钱棍舞在表演形式、节奏韵律以及服装道具上均各具特色,但都共同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如今,岁月匆匆,儿时观看钱棍舞的场景渐远去,但那份美好的记忆永留我心中。每当忆起那欢快的节奏、灵动的舞姿和清脆的钱棍声,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纯真的童年时代。钱棍舞,它是儿时记忆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散发着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