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精彩留后人
李忠继
我的岳父姓郑,名启海,于2023年2月1日21时30分与世长辞,寿年97岁。生前,乡亲们热情地称他“老书记”。
岳父的任职经历了从农村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服务于村和乡的多个部门。他于1955年5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76年任合作社及大队党支部书记,1986年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他虽然走了近两年,但他的精彩往事却留了下来,有些记在他的档案中,有些刻在村民的脑海里。
为民情怀留热土
在任职期间,岳父把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当作头等大事。至今,那些利用手挖肩挑完成的“两改一挖”农田基本建设,仍在造福后人。
1958年春,岳父将“废地改良田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为解决高升合作社耕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他积极奔走于乡党委,寻求劳力支援。是年秋天,在乡党委鼎力相助下,从外社调来了130多名青壮劳力,外加本社部分社员,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村西大片荒废土地上的移坟和整平任务。经测量,这片整平及改良的土地有220多亩。从此之后,这片耕地成为合作社,也就是后来高堤大队的粮仓和棉花高产田。现今,村民仍然亲切地称这片耕地为“党委片”。
1962年冬,岳父启动了“旱地改水田计划”。新中国成立后,岳父所在的高升合作社共有旱地2100多亩,而水田只有700多亩。岳父生前说,这么少的水田面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是不能完成国家公粮和余粮任务的。通过本大队社员三个冬春的人力筑埂和土地平整,最终完成了700多亩的旱地改水田任务。有了这些改造后的水田,不仅解决了社员的吃粮问题,还完成了每年上交公粮13万斤,卖余粮12万斤的任务。如果收成好,还能多交2万斤的公粮。
1970年冬,岳父建议开挖高枫河的工程正式启动。高枫河南连东港河引水处,北接半方湖排水处,全长近10公里。岳父生前说,当年,大队所开挖的河段紧靠东港河,而东港河外围有一条老河堤,要先破堤,再挖河,相比兄弟大队,其挖运的土方要多得多,虽然任务艰巨,但我的岳父没有退缩,也没有叫苦。经过三个冬春的集体奋战,于1972年冬天完成了高枫河开挖任务。高枫河的开挖,不仅解决了高枫河沿线10多个自然湾的排涝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高枫河沿线几千亩粮田的灌溉问题。
除此之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岳父带领大家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为高堤大队创办了林场、榨坊、轧花厂、粮食加工厂;兴办了民办小学、医疗所、农科所;购置了拖拉机、脱粒机、抽水机、柴油机等不同机械。在高堤大队的历史上,为改善村民的生活、就医和教育现状,提高劳动生产力,书写了一段令世人称道的一页。
齐家诫训留子孙
在离任之后,岳父将打造好的家风当作首要任务。2015年“十一”期间,岳父天南海北的子孙齐聚监利老家,为岳父举办了一场比较简朴的90岁寿庆。寿庆现场,除了岳父的子孙、宗亲、挚友外,还有前来祝寿的村干部和看热闹的村民。
根据寿庆流程安排,最后是岳父讲话。开始,岳父一边由女儿扶着,一边由孙子拿着话筒,在说了一番感谢和喜庆的话以后,他索性甩开膀子、抢过话筒。看到这个架式,台下上了岁数的村民连声称道,老支书的精气神不减当年。岳父的思路非常清晰,他结合现实、抓住要领,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起。当他激情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字不漏地说出来时,全场的人先是瞠目结舌,紧接着报以热烈的掌声。
作为长辈,岳父“总揽全局”之后,话锋一转,接着告诫家人。说到家人,《郑府老寿星九秩寿辰记》有此记叙:郑老寿星现今家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儿女辈松筠六出,龙凤各半。至老寿星九秩寿诞,孙辈卅四人,曾孙辈廿五人,四世同堂,兰桂齐芳。郑门后人散布四方,或在乡起楼,或进城购房,远游定居沪、汉、长、岳者不乏其人,尽成车房族矣。今之郑氏子弟,不独务农,为医、师、商,乃至从事管理、金融皆有之。唯经商者过半,所业果品、肉类、副食、餐饮,批零俱旺矣。孙辈入高校为桃李弦歌者众,从戎守疆有二士焉,七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此,岳父抓大放小地聚焦经商后辈,他说:“我们要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和变化。在我们郑家,做生意的快30人了,人数很多、地域也很广。世上有奸商、有制假售假,我希望我们郑家没有。我规劝大家,做生意不准短斤少两,不准以次充优,做人要诚实,经商要老实。”
“当然,我还要补充一句,如果今后有郑家后人当了官,就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和品质,艰苦奋斗,勤政为民。”
虽然这场平凡的寿庆谢幕快10年了,但岳父的诫训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
情系党旗留丹心
在任何时候,岳父的心里都装着一面党旗。一天,我从单位带回了一面用于参加党的纪念活动的手持党旗。进门以后,我环视客厅的四周,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插上。
这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新闻的岳父忙问:“是党旗吗?”我说:“是的,想找个地方插上。今天,我们去了红安,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岳父连忙说:“给我保存吧。”我收回了环视的目光,转身将这面小党旗交到岳父的手上,只见他近近地看着,轻轻地摸着这面小党旗。我感受到,岳父是有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心里始终装着党旗。
因新冠病毒的影响,岳父坚持居家防疫,有一年时间没有出门。2021年元旦,岳父决定离开武汉,回监利老家住上一段时间,临走时,他将这面小党旗转交我的手上,并叮嘱:“好好保存”。谁知,这是岳父同这面小党旗的最后告别。
2023年春节前的一天,老家传来信息,岳父的饮食大不如从前,身体每况愈下。春节过后,又得知病重的岳父已经向身边的儿女们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死后不准唱戏,不准玩龙灯,看能不能盖党旗。
在岳父去世的前两天,内弟打来电话:“老父亲是老党员,去世后遗体上能盖党旗吗?”我立马回答:“能呀!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条例》的相关规定,向老人家生前的党组织提出申请并得到同意后,是可以覆盖党旗的。”
出殡的前一天,村党组织指派专人,将一面鲜红的党旗小心翼翼地覆盖在岳父的遗体上。一位前来吊唁的地方老干协领导说:“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老书记覆盖党旗的遗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老书记情系党旗,热爱党旗,心里一直装着党。”
我的岳父,作为共和国的第一代农村基层干部,一名郑门长者,一名老党员,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留下来的精彩往事,将永远激励和教育后人。
作者简介:李忠继,男,湖北孝感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省市级报刊和多个公众平台发表文章。坚信借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感动,书写身边的崇高乃人生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