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从“一语成谶”说开去
·
【车晓浩】
·
“谶”(chèn)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一语成谶”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多,往往会误解成“一语成箴”、“一语成戳”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只有“一语成谶”才是正确的成语。追溯起来,可在《汉书·东方朔传》找到印证。“一语成谶”通常指不吉利的预言或戏谑之言竟然成了真实。有“不幸而言中”的意思,也有“戏言成真”的意思。
·

(曹操:“人言诸葛亮神机妙算……”)
·
历史上“一语成谶”的故事不胜枚举。还记得赤壁惨败后的曹孟德吧?好不容易逃到了乌林以西、宜都以北,不抓紧逃命,却有闲心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没有在此处安排一支伏兵。结果曹操话没说完,赵子龙率领一支精兵杀了出来,吓得曹操慌忙逃窜;来到葫芦口的时候,曹操再次发笑,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没有在葫芦口安排一支伏兵,结果又被张飞一顿猛追;便是到了华容道的时候,都还有闲心笑周瑜、诸葛亮是无能之辈,没能在此处安排一支伏兵。结果呢?如果不是拿昔日的恩义说事,《三国演义》到这五十回就没得写了。像丞相这样连续三次的“一语成谶”的乌鸦嘴,恐怕是很难找到第二张了。
·

(关羽:“呔!曹贼哪里走!”)
·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兼具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和文化艺术家的综合性人物。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三征高丽和修建大运河、推行均田制、实行新钱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交流和发展,但也极大地耗费了国力,导致天下大乱。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11月攻进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而杨广继续在江都醉生梦死,在麻痹自己的同时,也逐渐清醒地知道将要亡国的命运。某天,忽然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好头颈,谁当斫之!令人料想不到的是:第二年,杨广在兵变时,被部将杀死,真的是“一语成谶”。
·

(隋炀帝杨广:好头颈,谁当斫之!)
·
再例如近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时年仅三岁。而当天登基时,由于仪式冗长,程序复杂,十分乏味,不是三岁小孩能忍受的。醇亲王就安慰他:“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句话,竟一语成谶,溥仪登基不满三年,大清就完了。
“一语成谶”从一个古老的故事中诞生而来,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成了一个人见人听、津津有味的美好故事。
1936年正月廿九,学者黄侃50岁生日。他的老师章太炎非常高兴,特撰一联相赠:“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应该说,无论从语义还是从对仗的角度看,这都是一副上乘的对联。可能是太炎先生一时疏忽,没有注意到这副对联的字面上竟然嵌有“黄”、“绝命”三字。据说,一贯对老师极为尊崇的黄侃接到对联后,当时就“殊不怿”。更为不幸的是,后来居然真的就一联成谶,黄侃竟于是年九月十二日辞世。
《金陵春梦》第一集“后记”中,作者唐人(严庆澍)写了这样一句:“乙未年八月初六,虚度六十三岁诞辰日”。这是唐人先生为了在当时的香港写这样一部书而故布的疑阵,其实那年他只有37岁。让人听来有些恐怖的是,唐人先生后来真的是死在63岁!
·

(醇亲王: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
在民间,过年时,大人常教导家中小孩子要说吉祥话,这可不是陈腐的规矩,而是一种最便利的辟邪方式,为人谨言慎行,绝不等同于胆小自卑,“一语成谶”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应付得了的。话说三分,事做七分,心尽十分,这是能让人得福的苦心良言,过去这样的智慧语言会在院子的门扉上看见,可惜现在院门已经是稀有之物了。
佛教讲,人的口业是最容易犯的,在《无量寿经》中,也是把口业放在第一位,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言,不然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从而感召灾祸。
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不懂得善护口业,自己的福报,会折损得非常厉害。就是自己的事,也不要乱讲。自己心底的秘密,或者发誓要怎样怎样,这些都不能随便说。秘密一旦说出来,哪怕是最信任的人,也就不是秘密了。
不要随便对人发誓,小心一语成谶,给自己感召灾祸。佛教常讲发愿,发愿都是吉祥的,做功德的,对自己修行,乃至命运的改变都有很大帮助。发誓就不同了,誓言会形成一种能量,促使你的誓言成真。尤其是发誓,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严重时,很可能会要命。
但愿我们在人世间豁达生活,乐天知命,助人度己的同时,谨言慎行,好善乐施,尽量少一些“一语成谶”的遗憾或悲剧!(2024.10.5)
·

(愿我们在人世间豁达生活,乐天知命)
·
(配图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与出镜人!)
·
【作者简介】车晓浩(崀山客),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新宁县作家协会原主席。著有《蓝月亮》、《凤凰情绪》、《夷江春水》等7部专著。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车晓浩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