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高颖,四川成都人,是一位对文学诗词充满热爱的创作者。
她在文学创作领域成绩斐然。其散文与诗歌作品发表于多个知名刊物,如《散文诗世界》《四川文学》《星星》诗刊、《草堂》诗刊等。在《青年作家》和《呈星诗刊》上发表的散文,凭借独特的文学魅力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她还在《盘古诗词学院》发表诗词曲作品,展现出其在古典诗词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高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作品在不同的刊物平台上绽放光彩,也体现出她在散文、诗歌、诗词曲创作上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写散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主题
首先要确定散文的主题,可以是一个情感、一个经历、一种风景、一个人物等。主题是散文的核心,它将贯穿全文。比如,你可以选择“秋天的怀念”作为主题,围绕对秋天景色的感受以及秋天引发的回忆来展开。
二、精心选材
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自然景观、人物对话、回忆片段等。这些素材要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能够生动地体现主题。例如,对于“秋天的怀念”这个主题,你可以选取秋天的落叶、成熟的果实、凉爽的秋风等自然景象,也可以回忆起过去在秋天里发生的难忘的事情。
三、确定结构
散文的结构比较灵活,可以是线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也可以是块状结构,将不同的素材组合在一起,围绕主题展开。比如,你可以以秋天的到来为开头,依次描写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活动,最后以对秋天的感悟结尾,采用线性结构。或者,你可以将不同的秋天回忆片段组合在一起,中间穿插对秋天景色的描写,采用块状结构。
四、注重语言
散文的语言要求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秋天的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秋天的果实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这样的描写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秋天的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五、抒发真情实感
散文最重要的是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要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喜悦、悲伤、思念、感慨等情感。可以通过描写细节、回忆往事、表达内心的想法等方式来抒发情感。比如,在“秋天的怀念”中,你可以描写自己在秋天里的孤独感,或者回忆起与亲人在秋天里的美好时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散文的语言表达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一、善用修辞
1.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平淡的事物生动化。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作流水,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灵动。
2.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描写更加富有情趣。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钻”,把小草写得活泼可爱。
3. 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突出强调某个内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通过排比,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不同特点。
二、巧用词语
1. 选用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比如“风轻轻地拂过脸庞,带来一丝凉意。”“拂过”一词准确地表现出风的轻柔。
2. 运用叠词。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使描写更加细腻。如“微微的风,暖暖的阳,青青的草。”
三、注重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景物、事物等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例如描写一个人,可以写他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细节;描写景物,可以写花瓣的纹理、树叶的颜色等。
四、引用诗词典故
恰当引用诗词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比如在描写秋天时,可以引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营造意境
运用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可以通过描写景物、渲染色彩、运用音乐性的语言等方式来营造意境。例如“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仿佛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

在散文写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意境:
一、描写细腻的景物
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从颜色、形状、质感、动态等方面入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写秋天的树林,可以这样描述:“金黄的树叶宛如一只只蝴蝶,轻盈地飘落下来,铺满了大地。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地面上,落叶层层叠叠,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样的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秋天树林的美丽与宁静。
二、运用生动的修辞
1.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强意境的形象感。例如:“夜空中的星星像无数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把星星比作宝石,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出夜空的美丽。
2. 拟人赋予景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意境更加生动活泼。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带来了远方花朵的芬芳。”风儿“抚摸”脸庞,使风变得温柔亲切。
3. 通感可以将不同的感官联系起来,丰富意境的感受。“那悠扬的笛声,如丝般滑过我的耳畔,仿佛带着一抹淡淡的花香。”将听觉的笛声与嗅觉的花香联系起来,让意境更加美妙。
三、渲染特定的氛围
通过描写环境、天气、光线等因素来营造特定的氛围。比如营造忧伤的氛围:“天空阴沉沉的,乌云低垂,仿佛要压下来。细雨如丝,轻轻地洒落在大地上,打湿了行人的衣裳。街道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愁,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或者营造温馨的氛围:“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暖暖的。一杯热茶散发着袅袅的香气,一本旧书静静地躺在桌上,整个房间充满了宁静与温馨。”
四、融入真挚的情感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描写中,让意境更具感染力。可以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亲人的思念等。例如:“站在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轰鸣声,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五、巧用象征和暗示
用具体的事物象征某种抽象的情感或理念,或者通过暗示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比如用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寒冷的冬天,那株梅花独自绽放,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或者通过描写一个古老的建筑暗示历史的沧桑:“那座古老的城堡静静地矗立在山坡上,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老人,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散文的写作框架可以灵活多样,但通常可以考虑以下几种:
一、总分总结构
1. 开头总起:开篇点明主题,引出散文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可以用一个精彩的开头吸引读者,如描写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引用一句恰当的名言警句等。
2. 中间分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或事例对主题进行阐述和展开。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发展顺序等进行叙述。每个部分可以独立成段,通过描写细节、讲述故事、抒发情感等方式丰富内容。
3. 结尾总结: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主题,升华文章的情感或思想内涵。可以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线状结构
1. 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或者从现在追溯到过去。通过描写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事件和感受,展现主题的发展变化。例如,回忆童年的散文可以从现在的某个场景引发对童年的回忆,然后依次叙述童年的趣事、成长的经历等,最后再回到现在,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 以空间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描写不同地方的景色、人物和事件。可以从一个地方开始,然后依次描写其他地方,最后回到起点或结束在一个新的地方。这种结构适合描写旅行、游记类的散文,也可以用于描写不同场景下的同一主题。
3. 以情感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一种情感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思考,最终达到另一种情感状态。情感线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如从悲伤到喜悦、从迷茫到坚定、从愤怒到宽容等。在叙述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描写来体现情感的变化。
三、块状结构
1. 并列式:将几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板块并列组合在一起,共同围绕主题展开。每个板块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感悟、一个场景等,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或空间顺序,但都与主题密切相关。例如,一篇关于友情的散文可以分别描写与不同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友情的意义。
2. 对比式: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人物、情感或观点,突出主题的特点和意义。可以是正反对比,如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懦弱;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如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在对比过程中,要分析两者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深化主题。
无论采用哪种写作框架,都要注意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语言的优美和生动,以及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散文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以下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结构散文写作框架示例:
《时光里的温暖》
一、开头
“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窗前,那一缕缕金色的光芒仿佛带着时光的密码,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些遥远的日子。”
二、童年时光
1. 描述童年生活的场景,如在乡村的田野里奔跑嬉戏,捉蝴蝶、捕蜻蜓。
“那时的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朵像棉花糖般飘浮在空中。我们一群孩子在广阔的田野上尽情地奔跑,欢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春天,我们追逐着五彩斑斓的蝴蝶;夏天,在清凉的溪水中捉鱼摸虾;秋天,踩着落叶寻找熟透的野果;冬天,在雪地上堆起一个个可爱的雪人。”
2. 讲述童年时与家人或小伙伴之间的温暖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小伙伴们立刻围了过来,有的帮我擦眼泪,有的去找大人。回到家后,奶奶一边温柔地为我处理伤口,一边轻声安慰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
三、少年岁月
1. 描写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如在学校里的趣事、与老师同学的相处。
“进入中学后,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每天清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迎着朝阳走向学校。课堂上,我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难题,分享彼此的梦想。那些为了考试而奋斗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希望。”
2. 讲述少年时的一次挑战或成长经历。
“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一开始,我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出丑。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当我看到台下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时,我忘记了紧张,尽情地发挥。最终,我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四、青年时代
1. 描绘青年时期的奋斗历程,如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
“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梦想踏入了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挑战,我曾经迷茫过、彷徨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在无数个加班的夜晚,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2. 分享青年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或情感故事。
“在一次旅行中,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我们一起走过了美丽的山川河流,分享了彼此的故事和梦想。那段时光虽然短暂,却成为了我生命中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次相遇也让我明白了,人生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五、结尾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温暖的瞬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以下是以空间为线索的线性结构散文写作框架示例:
《心灵的旅程》
一、开头
“当我踏上那列开往远方的火车,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这是一场心灵的旅程,我将穿越不同的城市,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二、古老的小镇
1. 描述小镇的风貌,如古老的建筑、狭窄的街道、宁静的氛围。
“火车缓缓停下,我来到了一个古老的小镇。这里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韵味,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狭窄而蜿蜒。走在小镇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古老的教堂钟声悠扬,街边的小店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宁静,让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2. 讲述在小镇上的一次邂逅或感动的瞬间。
“在小镇的一家咖啡馆里,我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我们聊了起来,他给我讲述了小镇的历史和他的人生故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厚重。”
三、繁华的都市
1. 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热闹的商业街。
“离开小镇,我来到了一座繁华的都市。这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商业街里,各种时尚的店铺琳琅满目,霓虹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都市的快节奏让人兴奋又疲惫。”
2. 分享在都市中的一次经历或感悟。
“在都市的喧嚣中,我常常感到孤独和迷茫。但是,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场公益活动,看到了许多热心的人们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努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还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四、美丽的海边
1. 描绘海边的美景,如辽阔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绚丽的日落。
“沿着海岸线,我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海边。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金色的沙滩柔软细腻。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了绚丽的色彩。站在海边,听着海浪的声音,感受着海风的吹拂,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2. 讲述在海边的一次心灵触动。
“在海边,我看到了一位画家正在专注地作画。他的画笔下,大海和天空融为一体,美丽而宁静。我被他的画所吸引,也被他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在这个美丽的海边,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五、结尾
“这场心灵的旅程让我收获了许多。我走过了古老的小镇、繁华的都市和美丽的海边,看到了不同的风景,遇到了不同的人。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明白了,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比喻的注意事项
1. 恰当性
- 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切实的相似点,不能生拉硬拽。比如,不能把“心情”比喻成“桌子”,两者毫无相似之处,这样的比喻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 比喻要符合语境和表达的主题。在严肃的主题中,使用过于俏皮或不恰当的比喻可能会破坏文章的氛围。例如,在一篇纪念烈士的散文中,不宜用轻佻的比喻。
2. 新颖性
- 尽量避免使用过于陈旧、常见的比喻。比如“月亮像玉盘”这样的比喻已经被广泛使用,缺乏新意。可以尝试从独特的角度去寻找喻体,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例如,把月亮比喻成“夜空中的一枚银扣”,更加新颖别致。
3. 简洁性
- 比喻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不能过于冗长复杂。一个好的比喻应该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本体的特点。例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在黑暗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就比较简洁地表达了眼睛的明亮和给人的希望之感。
二、拟人的注意事项
1. 合理性
- 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人类特征要符合其本质属性。不能把完全不具备某种行为能力的事物赋予不合理的人类行为。比如,不能说“石头在唱歌跳舞”,除非在特定的幻想或童话情境中,一般情况下石头是不可能唱歌跳舞的。
- 拟人化的程度要适度,不能过于夸张。如果拟人过度,会让读者觉得不真实、不可信。例如,“风愤怒地咆哮着,把大树连根拔起”,这里对风的拟人化就有些过度,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2. 一致性
- 在一篇文章中,对同一事物的拟人化特征要保持一致。不能一会儿把风描述成温柔的少女,一会儿又说成凶猛的野兽,这样会让读者感到混乱。
- 拟人的语言风格要与文章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如果文章是优美抒情的,那么拟人的语言也应该是温柔细腻的;如果文章是幽默风趣的,拟人的语言可以更加夸张诙谐。
3. 目的明确
- 使用拟人手法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了拟人而拟人。拟人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描绘事物或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花朵在微风中微笑着点头,仿佛在欢迎春天的到来”,这里的拟人是为了表现花朵的生机和对春天的期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在散文写作中,巧妙运用象征手法可以营造出深远而独特的意境,以下是具体方法:
一、选择恰当的象征物
1. 与主题相关
- 象征物应与散文的主题紧密相连,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如果散文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坚韧,那么可以选择岩石、松柏等作为象征物,因为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 比如写一篇关于成长的散文,可以选择蝴蝶作为象征物。蝴蝶从幼虫到蛹再到成虫的过程,象征着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看着那只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曾经的青涩与懵懂如同幼虫,经过岁月的磨砺,最终破茧成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2. 具有普遍性和可理解性
- 选择的象征物最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其象征意义。例如,太阳常常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温暖;月亮则可以象征着宁静、神秘和思念。“当夜幕降临,月亮缓缓升起,洒下一片银辉。那柔和的月光如同母亲的怀抱,给人带来无尽的安宁和慰藉。”
- 避免选择过于生僻或晦涩的象征物,以免读者难以理解。如果一定要使用比较独特的象征物,可以在文中适当加以解释说明。
二、赋予象征物深刻的内涵
1. 多角度挖掘象征意义
- 不要仅仅局限于象征物的一种常见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梅花通常被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但也可以象征着孤独、高洁等。“那株在风雪中独自绽放的梅花,不仅仅是坚韧的象征,更是一种孤独的坚守,一种对高洁品质的执着追求。”
- 通过描写象征物的特点、行为等方面,来展现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描写大海的宽广、深邃和包容,可以将大海象征为人生的广阔舞台或者人类的博大胸怀。“站在海边,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广和包容。大海就像人生的舞台,容纳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情感。”
2. 结合个人情感和体验
- 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象征物中,使象征更加生动、真实。每个人对于同一象征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通过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象征的意义。比如,“那片飘落的枫叶,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它让我想起了那个秋天的午后,我们一起在枫树下漫步的情景,那份温暖和甜蜜至今仍萦绕在心头。”
三、巧妙运用象征手法营造意境
1. 暗示象征意义
- 不要直接点明象征物的意义,而是通过暗示的方式让读者去体会和领悟。可以通过描写象征物的细节、环境等方面来暗示其象征意义。例如,“那只孤独的飞鸟在灰色的天空中盘旋,它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助。这片空旷的天空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而飞鸟则是在上面独自演绎着生命的孤独与迷茫。”这里通过描写飞鸟在天空中的孤独身影,暗示了生命的孤独和迷茫。
- 利用象征物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呼应等关系来暗示象征意义。比如,将盛开的鲜花与枯萎的花朵进行对比,可以象征生命的繁荣与衰败。“那束鲜艳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而旁边那朵枯萎的花却默默地诉说着生命的无常。它们就像人生的两个阶段,一个充满着希望和活力,一个则充满着无奈和叹息。”
2. 营造氛围
- 通过象征物的描写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增强意境的感染力。可以运用形容词、动词等词语来描绘象征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从而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例如,“那片黑暗中的森林,阴森而恐怖。古老的树木仿佛沉默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偶尔传来的一声鸟鸣,更增添了几分诡异的气息。”这里通过描写森林的黑暗、树木的古老以及鸟鸣的诡异,营造出了一种神秘、恐怖的氛围,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森林所象征的未知和神秘。
- 结合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其他手法,共同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例如,在描写一个孤独的人物时,可以将他置身于一个荒凉的沙漠中,沙漠作为象征物,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他独自走在茫茫的沙漠中,脚下的沙子如同他的思绪一般,漫无目的地流动着。太阳炙烤着大地,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沙漠中回响。”这里通过人物与沙漠的结合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要运用象征手法让散文更有深度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择合适的象征对象:
- 与主题紧密相关:象征对象应与散文的主题思想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写关于人生奋斗与坚韧的主题,可选择“悬崖上的松树”作为象征物,松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挺拔生长的特性,能很好地体现出奋斗者的坚韧不拔。如果主题是关于时光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沙漏”或“不断消融的冰雪”等就可以作为象征对象,它们的变化过程能够形象地反映出时光的无情流逝。
- 具有普遍认知度:尽量选择大众较为熟悉、能够理解其基本特征和属性的事物,这样读者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其象征意义。例如,太阳常象征光明、希望和温暖;月亮常象征宁静、思念和神秘等。当你在散文中使用这些常见的象征物时,读者能够快速地领会你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 避免过于直白或简单:不要选择过于浅显、一眼就能看穿象征意义的对象,这样会使文章缺乏深度和韵味。同时,也不能选择过于生僻、难以理解的事物,否则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影响阅读体验。例如,用“荆棘”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就比较恰当,既不那么直白,又能让读者通过荆棘的尖锐、刺人等特点,很好地理解其所代表的艰难险阻。
2. 深入挖掘象征意义:
- 多层面解读:对象征物的意义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一个象征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这取决于文章的具体情境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比如,“河流”既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生命的不断前行,也可以象征人生的旅程充满曲折和变化,还可以象征人类的情感如同河水一样流淌不息。在散文中,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需要,灵活地展现象征物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 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将自己的独特经历、情感体验和思考融入到象征物的解读中,使象征意义更具个性化和深度。例如,作者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创业过程后,看到路边顽强生长的小草,可能会将小草视为自己奋斗精神的象征,这种基于个人经历的象征意义会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 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考虑象征物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意义,将其与文章的主题相结合,使散文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君子的气节和高尚品质,因为竹子具有坚韧、正直、中空(虚心)等特点。在写关于品德修养的散文时,运用竹子的象征意义,能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3. 巧妙运用象征手法:
- 贯穿全文:象征手法不应只是在文章的某个段落或部分出现,而应该贯穿整篇散文,成为文章的一条隐性线索,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一篇回忆故乡的散文中,作者可以将故乡的老槐树作为象征物,从自己小时候在槐树下玩耍,到长大后离开故乡,再到对故乡的思念,老槐树始终贯穿其中,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 与其他手法相结合:可以将象征手法与其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比如,与比喻手法结合,“她的眼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里的“明灯”既是比喻,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她的眼神给作者带来的希望和指引;与对比手法结合,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情境,突出象征物的独特意义,如在描写城市的喧嚣和乡村的宁静时,乡村的宁静可以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 营造意境:通过对象征物的细致描写,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象征的力量。例如,描写冬日里的一枝梅花在寒风中独自绽放,通过对梅花的姿态、颜色、香气等方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坚韧、高洁的意境,使梅花的象征意义更加深刻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4. 把握象征的适度性:
- 不过度解读:在运用象征手法时,要避免过度解读象征物的意义,以免给读者造成牵强附会的感觉。象征意义应该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自然呈现出来的,而不是作者强行赋予的。例如,如果将一片普通的云彩过度解读为某种神秘的启示或命运的象征,而在文章中又没有足够的铺垫和逻辑支持,就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 保持含蓄性:象征的魅力在于其含蓄性和暗示性,不要过于直白地揭示象征物的意义,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样才能使散文更具深度和内涵。比如,在描写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沙漠中行走时,作者可以将沙漠的广阔、荒芜作为一种象征,但不必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而是通过对行者的感受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沙漠所象征的孤独、迷茫和对未知的探索。

在散文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避免晦涩难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易懂的象征物
1. 常见事物优先
- 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大众熟悉的事物作为象征物。比如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蜡烛象征奉献、梅花象征坚韧等。这些象征物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认知,读者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其潜在的象征意义。
- 例如:“冬日里,那枝绽放的梅花在寒风中挺立,如同一位不屈的战士,向人们展示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这里选择梅花作为象征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梅花在寒冷季节独自盛开的特性,从而理解其象征的坚韧品质。
2. 避免过于生僻
- 不要选择过于生僻、不常见的事物作为象征物,否则读者可能因为不了解该事物的特点而无法理解其象征意义。如果一定要使用相对生僻的象征物,需要在文中适当进行解释说明。
- 比如,如果选择“鹤顶红”这种不太常见的物品作为象征物,就需要在文中简单介绍一下鹤顶红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便读者理解其象征的危险、致命等含义。
二、清晰地建立象征联系
1. 明确点出象征关系
-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直接点明象征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但要注意不要过于频繁地点明,以免破坏象征的含蓄之美。
- 例如:“那棵古老的橡树,就像我们心中的坚守,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它始终屹立不倒,象征着我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里明确指出橡树象征着心中的坚守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2. 通过描写强化联系
- 运用生动的描写来突出象征物的特点,使其与被象征事物的联系更加紧密和明显。通过对象征物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象征意义。
- 比如:“那只在暴风雨中勇敢飞翔的海燕,它的翅膀有力地拍打着,身姿矫健而无畏。它就如同那些在生活的风暴中勇敢前行的人们,象征着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描写,强化了海燕与勇敢前行的人们之间的象征联系。
三、结合具体情境阐述
1. 融入故事和场景
- 将象征物融入具体的故事或场景中,让读者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象征意义。通过故事的发展和场景的营造,使象征更加自然地呈现出来。
- 例如:“在那个小山村,夜晚的灯光总是格外温暖。那一盏盏微弱的灯光,就像黑暗中的希望之灯,照亮了村民们回家的路,也象征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将灯光的象征意义融入小山村的夜晚场景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灯光所象征的希望和向往。
2. 结合人物情感
- 让象征物与人物的情感相结合,通过人物的感受和反应来体现象征意义。这样可以使象征更加贴近读者的情感体验,增强共鸣。
- 比如:“当她看到那朵在废墟中盛开的小花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那朵小花,仿佛是生命的奇迹,象征着在困境中不屈的力量和对美好的执着。”这里通过人物看到小花时的情感反应,揭示了小花所象征的在困境中不屈的力量和对美好的执着。
综上所述是写好散文的基夲要素。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收稿: 徐成美 臧岚
制作:李凤梅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4.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