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位发小
文/王建申
儿童时代,我和同岁同学王更需以及小我一岁的王俊尧,经常一块玩耍,一块上学。放学了,我三位经常一块各背一个挎筐、拾柴禾、割猪草。我在学校比他俩还高一年级,他俩是在东尹村上的高小,我在大霍上的高小。后来我们三个人都在大霍上初中。王更需个子不高,瘦瘦的,明眉大眼看起特别精神,脑子聪明,点子特多。上树爬墙身轻如燕,我们都称他“猴精”。王俊尧中等身材,白净面皮,眉清目秀,聪明玲利,儿时家中条件较好,穿戴入时,我管他叫做“小白脸”。初中毕业后,一九六五年,王更需应征入伍到天津服兵役。大约也在六五年冬季,我和俊尧到县文教局学习培训。其内容主要是扫除农村文盲教育。回来后,在本村办一“业余扫盲民校”。王俊尧同学,干事业总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精神。腾了他外院北屋做教室。我和他东拼西借,搞来桌椅、板凳、黑板、粉笔。组织了十几个学生(过去无机会无条件上学的青少年。)开始讲课。其教材是:县文教局印发的课本。为吸引学生,我俩将在学校时演唱的一些歌曲和节目搬到农村,使干枯的读书识字变成为即学习又娱乐的场合。这一招果然见效,青少年免费上学,还可以搞娱乐,为此,学生人数剧增。当时的农村无电影、无电视、无收音机,其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两年后这所学校有26名学生都会读书看報写作文打珠算。然后又根据当时农村形势和上级号召搞起一个“俱乐部”。根据当时的形势发展,把一个将要脱化的民校渐渐地变成一所名符其实的“俱乐部”。响应上级号召佔领农村文化陈地,从而得到村干部的大力支持,置买了鼓锣乐器,正式挂牌“开张”。一开始从学校、从报刊、从剧团,找来剧本和小节目:小品、相声、小歌剧、小话 剧、小戏剧,如《王二小接闺女》《三丑会》《借驴》《逛新城》《老俩口学毛选》《卖女》《南方少年》……另外,还跟据中心任务编排一部分快板、快书、对口词、数来宝、表演唱、大实话……。风起云涌,热闹非凡。紧接着,农村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wen 革,随着形势的发展由“布袋偶”变成“唱大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当时的王俊尧身兼数职,俱乐部主任、民兵文书、教师、教练、我负责编剧,导演、乐器、领街主演等,我们排练的《逛新城》、《老俩口学毛选》《三丑会》《南方久年》等十几个节目,轰动全村、全公社。王俊尧是当时全公社唯一个能识谱的显赫人物,可以说是一位大红大紫的人物。但农村有句俗语叫做:“人怕出名,猪怕胖,露头椽子先烂。”尤其是当时的一帮小青年儿,有羡慕的,也有嫉妒的,有赞扬的,也有讽刺、打击、拆台、告黑状的。甚至还有几个想和俊尧演“配角”的姑娘们,也跟着起哄,并造谣说“王俊尧与***有**关系,桃色诽闻,满城风雨,人言可畏,真是吐沫星子淹死人,有人整黑材料、告黑状……当时不明真象的”四清工作队“以相信群众”为由,将王俊尧开除“俱乐部”。那时候的人只要被“打倒”,周围的人就得立即与其划清界线,如若不然便会扣上同流和污、反动坏蛋的各种帽子……当时我也受到株连,只因我父亲解放前在國民党军校上过一年学,我和王俊尧又都是中农成份所以说是中农佔领农村文化阵地,当时我虽非俱乐部的主要负责人,但是我是俱乐部的台柱子每个节目几乎我都是主演(《沙家浜》我饰郭建光,《智取威虎山》我饰杨子荣》《红灯记》我饰鸠山……若不是我每个节目都是主演也要被驱逐俱乐部)自从王俊尧被开除俱乐部往日其门庭若市,今日门可萝雀。那时之人对于“倒台者”象避瘟疫一样,似乎是给他说句话你就成为反革命。一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满怀豪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于社会,报效于祖国,非但没受到鼓励表彰反而遭到一致命打击,从此退出文艺圈。后来,他曾搞美术、制镜匾、画画、照相、还在地方小铁路工作过……改革开放后,他下海经商做煤炭、铁粉生意……至到后来虽然日子过的很不错,但是却把吹、拉、弹、唱、扔的一干二净,不提起则还罢了。提起来仍心有余悸。真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改革开放后,王俊尧下海经商,他大女儿搞出租车、包工头、军乐队。女婿是当地有名之歌手。长女在县城和本村都有楼房……次女和女婿在邢台市有工作,有楼房。长子和俊尧各住一个独院。最小的那个儿子是北大中文论坛十佳作家之一。儿女双全、子孙满堂……遗憾的是于二零一二年正月初七王俊尧夫妇因煤气中毒双双西去。一知心好友就这样匆匆归西!至今忆起还使我倍感悲伤之至,俊尧夫婦去世我为他两个组织召开追悼念我亲自致的悼词。在此,让我在哀悼一声:我最亲密的挚友,王俊尧永垂不朽!
王更需同学,自从往天津当兵后,曾任班长、文书、在文革时,其母为他包办婚姻,未办结婚登记。在家中为他娶一媳妇(当时因更需在天津当兵,让其妹替哥娶一来这个未见过面的妻子。因为无结婚证,公社和村干部以非法婚姻将其新娘子撵走。更可笑的是,好友王俊尧“公而忘私”地带头将更需家的门子封了,当时,为此事与更需娘闹的顶眉竖眼……更需从部队转业到天津市公安局三条石派出所。在天津找一对象。后来,更需从天津公安系统又调到“司法局建筑公司”“居委会”,最后成了下岗失业之人。其老伴闹病,后遗症,又秃又聋,更需本人因“脉管炎”六十岁去世。记得小时候我和俊尧、更需,天真、可笑、亲密无间的热乎劲,为老伙计中途掉队老泪纵横。
抹掉泪水忆起往事。记得是六零年,初中放暑假,我和俊尧、更需一块玩,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连树皮草根都啃光了,当时的小家伙们个个腹瘪口馋,为了填饱肚子一嘀咕就是“进口公司的战役”。我们这里有一种菜叫“君达“又名”“根大”根子又粗又大,梗子粗长,叶子宽大,是一种高产蔬菜。吃起有点涩,虽说不好吃,但在那年月树皮草根、草籽、花萼都吃光了。这种保命的“根大”也成“宝贝”了。村东第五生产队菜园中看菜的,是个一只眼的老头——“瞎老菜”。提起瞎老菜来也有一个故事,年过六旬,光棍一条。年轻时,也曾娶妻,后因他好吃懒做,其妻与他离异,生下一女名叫“桃花”随改嫁之母奔走异乡。后来,老菜为镇内一寡妇家,帮工干活。临到过年,这一寡妇见老菜一人怪可怜的,将这个无家可归的光棍留在她家过年,可老菜却起了花心,有意调戏寡妇。除夕正在包过年饺子时,对其寡妇说:
“你无夫我光棍儿,
咱俩好像一家人儿,
我象你丈夫,
你是我媳妇儿……”
这寡妇便骂老菜,可老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动手动脚。结果被寡妇用小擀杖将眼杵瞎。然后寡妇的本家当户将老菜揍了一顿,赶出家门。别人问老菜:“你的眼瞎了一只是怎么回事?”他慌称说:“过年放炮一不小心把眼炸瞎。”后来知情的人说:“听说你调戏小寡妇被当地乡亲赶回来,究竟是怎么回事?”瞎老蔡讲:“实话对你们讲吧!我老菜是什么人,我是有武功夫的人,十来条大汉都打不倒我!”别人说:“为啥十条大汉打不倒一个小矮子老菜呢,原来人家将你用绳捆在枣树上,树不倒,人岂能倒!惹的大家哄堂大笑……”更需这个“猴精”鬼点子多,两只大眼睛一转,就能生出条妙计来:如此这般的交待了一下做战布署,然后就投入战斗。我从菜园子北头一个深沟里爬到菜地头的灌木丛中,用砖头坷垃往看菜的庵屋上投掷并故意闹大动静,将瞎老菜引过来。他问我:“你想偷菜吗?”我说:“我没偷菜,你看看我身上手中什么也没有?我见到一只大‘ 搬仓’(田鼠)偷吃南瓜,我便用砖头投!我帮你护园子,你倒诬赖我为贼,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把他说了个没理,这时,他好像听见菜园子南头有动静,就回去往南走,我怕他逮住在南头偷根大菜的俊尧、更需 ,我又用砖头坷垃往地里投。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边投边喊:
“瞎老蔡真是孬!
十个大汉打不倒!
瞎老菜,真是妙,
老婆女儿都跑掉!
瞎老菜他真是懒,
小擀杖子杵瞎眼!”
这一喊不要紧,这个瞎老菜真的急了眼,常言说:“打人别挖脸,骂人别揭短!”瞎老菜拿起一铁叉就撵我,毕竟他人老了,腿脚不灵便,眼又看不清,再加上又是晚上,他摔了好几个跟头,我这里调虎离山,声东击西,俊尧更需那边却满载胜利战果,跑回了家。等他俩发出结束战斗的暗号,我们三人已到更需家将:“根大菜”冼净下锅加了一把大盐,加火烹煮,刹时间美餐一顿,腹满腰圆,抹嘴回家睡觉。
王更需是一九六五年入伍的,他走后,我又结识一位好友——王记昌,我的大半生中和王计昌、王俊尧是最要好的知心朋友,我们三个人都是中农成份,记昌与我同岁,初小毕业,文革中。我们仨人被别人称为“三家店”。可是王记昌这个人,性情忠实,人缘挺好,群众威信很高,很会办事,与村干部关系处的不错,一生中没干过了苦累活,在本村小卖部一干就是20多年,过去什么东西都缺,就连日用的油、盐、酱、醋、碱面、肥皂都买不上。所以说那时有人流行口头语叫做:“听诊器,方向盘、实权派、售货员”四大吃香的人物。所以在村中小卖部当售货员也是热门,是家家户户用的着的人物。王计昌一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你是官是民,男女老少,一律一团和气,从无发脾气的时候,外号“大老蔫儿”别看大老蔫儿,心眼还是真不少,小眼睛一眨巴,讲的话来又幽默恢谐,又逗人欢笑。家中六个孩子三男三女。一辈子没卖过大力气。讲实话,不是个勤快人,日子过的一直很紧巴,但他心胸开阔,从不发愁,记得在他一次盖房时,帮忙的人都去了,准备垒墙的大把式向他要杆子、绳子,架板、砖瓦,他把小眼儿一眨吧说:“砖在砖窑上,杆子、大绳、架板你们回家去扛吧。”就连中午吃饭的白面还在磨面房,只有帮忙人去取面粉,拉砖石,找架板、杆子、大绳…….没东西让帮工的去借,没建筑材料他就赊账,大家真是哭笑不得,但奇怪的是没一人着急,都乖乖地为他服务去。别看日子紧仨女儿都已出嫁,仨儿子都已娶了媳妇儿,但累下的外债谁也说不清有多少。俊尧为他档外债贰仟元,我为他挡外债一万肆仟元。说他度量大,但到后来也愁的哭鼻子。六十岁刚挂零,便驾鹤西去。
我的三位发小好友都已西去了,回忆起来像倒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也有。三位发小好友驾鹤西遊,安息吧,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王建申,字魁寿,笔名渐深,中共党员,河北隆尧县人,退休公安干部,大专文化,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协会会员,2019年曾获中国文学作家名人榜文学实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