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强
在王营镇的骡马老街上,有一座方姓宅院,这是个有着前后两庭的四合大院,宽广的门庭、幽深规整的院落都似乎在展示着这户门第曾经经历的兴旺和喧嚣。这里是我外祖父的原生老家,老人家曾经在这里出生、成长,因其成年后入赘于清江浦高家,故而我们与这所大院,算是亲戚关系。外祖父在家行三,在他的上边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兄长。
在我还是懵懂的年代,父母亲及我的姨母他们家庭会相约来这里走亲戚,大概一年会有一两回次,因我是家里的老幺,母亲一般会带着我随行,称作为“锅铲子”,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小人得宠的窃喜,我会开心数日。这里曾经有我的童年的美好记忆,和血浓于水的亲情牵挂!
大院的主事人是一位被母亲和她的妹妹们称作“王营二大爷”的慈祥老者,他是母亲的二伯父,按老淮阴的俗定我们称作二舅爹,这是一位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真诚笑意的令人敬畏的从容尊者,老人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他那浓密而长攸的双眉,仿佛似一位得道仙人。
那时候我的外公外婆已经不在,而我的外婆又是高家独苗,因此母亲的娘家亲戚主要就是这里。“王营二大爷”厚道、局气,他像每一个家庭的父亲一样,每一次都是以接待闺女姑爷的礼仪接待母亲她们一行。
听长辈们说,“王营二大爷”在风华正茂的年代也曾经是一位热血青年,因参加当地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案发,于三十年代还曾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也是上天眷顾的缘分,苦旅中有位蒋姓同仁青年,两人投缘,得以相互扶持照应,此老先生后来成了我们高家二舅舅的岳父,这大概也算是一段见证老前辈们传奇经历的佳话。
“王营二大爷"家有两个舅舅,立大舅和立二舅。立大舅当时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为了生计在西南省份从事野外勘探工作,作为家中长子,他和舅妈一道,为家庭承担较多;立二舅是名革命军人,帅气英俊,情商也高,很受孩子们喜爱,立二舅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后来的二舅妈,漂亮神气也很火泼,感觉很像当年一部流行电影的女主角,她与大舅妈是同厂同班同组的师徒,也正是因着这层关系的缘故成就了美好姻缘。
二舅和二舅妈的婚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一生相濡以沫,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其中在两夫妻的热心牵线下促成了多对美好姻缘。住在前庭的是长房的国大舅一家,说起来我们国大舅的成长也是一段坎坷传奇,他是长房长孙,又是长房的独苗,在他之前他的母亲曾经孕育过十二胎都没有成活,及至怀他的时候,自然也是奉之如瑰宝一般,却又是个早产儿,严重不足斤两,而他的母亲又是个高龄产妇,没有奶水,好在是老天的怜眷,同院里他的二婶母之前不久刚刚生育了立大舅,及时给他匀了奶水,这才有了国大舅的活命,这事发生在三八年,正是国破家亡的年代,(黄河花园口决堤所引发的黄泛,造成了全国性饥荒灾难),说起来就明白了。如此说来,大院的三位舅舅则又多了一重缘分,应该算是同奶同怀的亲兄弟。国大舅在童年时代还又经历了一场夺命天花,在度过九死一生磨难后,留下了令人心疼的终身印迹!成年后的国大舅大概是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是街坊邻人眼中出了名的孝子,侍奉卧床老母颐养天年,老太太活到九十多岁,是同辈中寿限最长的一位。国大舅在工作中也很勤勉,是厂子里的技术骨干,曾经风靡市场的“华新”、“玫瑰”品牌香烟的烟标雕版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其实在大院里还曾经生活着一位身份特殊的老太太,她就是我母亲的姑妈,我们称作大姑奶奶。说起来这位老太太也真是苦命,她年长我外公十七岁,是外曾祖父家的头胎,她的母亲在产她时因难产离世,再后来外曾祖父又续娶了亡妻的妹妹,生育了我外公他们三个兄弟。大姑奶奶成年后嫁给了一位落户西坝的河南籍盐商韩先生,不幸因男方中年病故而成为了半路夫妻,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一个没有子嗣的寡妇,其生存的困境可谓是万难之难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投奔了娘家,其中大姑奶奶曾在我外公家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我的儿时记忆中对老太太还有些模糊印象。
方家大院开放、包容,是方族中公认的交流平台,“王营二大爷”总会以真诚热情的心态接待每一位访客,其中有两位先生我至今印象深刻,一位是寿海舅舅,他家与大院属于五服内的族亲,在清江浦也算小有门第,大概长我十多岁,是同辈中的年轻人,后在南京某大学从教;另一位是个赵姓大舅,方赵两家是两代的姻亲,又是世交,每有大事互有走动,在大家的心目中,赵大舅大概算是“王营二大爷”的忠实粉丝。
“王营二大爷”厚重,看重亲情礼仪,他会以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悉心对待家庭的每一件大事。
七四年二舅奶奶不幸去世,尽管当时家里困难重重,“王营二大爷”仍然以大局为重立足高位,以隆重的仪式亲自组织主持了亡妻的悼念活动,这也是我记忆中规格最高的家族式传统葬礼。
八九年,因历史原因滞留丅W半世的我的高姓大舅首次归陆省亲,已经数年不理外交的“王营二大爷”仍然坚持亲自出马,以正规的礼仪格局接待他心爱的侄儿,那一声声对亲人的深情涕呼感染了在场亲历的每一位亲人。那时候,方家大院的前院门庭还似旧年的形制,所谓故园犹在,长亲高堂,老天此刻给了那位海外游子一个圆满,此后大约半年时间,“王营二大爷”天年谢世,驾鹤西去。
也是在八九年,天礼表弟的公子伯乐出生,则是标志着方家大院的五次元时代的开启。
进入七五至八五年代,随着大院里孩子们逐渐长大,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大院里的三位舅舅依照着各自的理想,在大院里砌起了洋楼。新纪年以后,城市改造拆迁开始了,大院里各个家庭的人们按照政府安排陆续分迁别居。此刻的方家大院,作为一个承载家族历程记忆和大院人间烟火气息的建筑实体走进了历史的文件夹。然而,在每一位方族后人心中,大院依然是大家最美好最理想的归巢,每个人心中都会留存着一份与大院息息相关的成长故事,正是有了这份基于血脉的牵连和期盼,共祖大院的方、高家庭的十位堂表兄弟及同族兄长天喜、天宝先生,于二零一三年仲夏某天共聚一堂,重新实现了缺失多年的家族团圆。有感于斯,曾积极倡导主题活动的立二舅夫妇相携一道,激情创作了三十言诗作,对方族后人寄语了殷殷之期盼和深情之祝愿!
百年大院,我心永存!
作者简介:
朱强,淮安市清江浦区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公务员。1981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清江中学,1984年7月毕业于淮阴供销学校,2003年12月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函授本科毕业。工作以后,一直从事市场行政执法工作。高中期间受班主任语文老师张石茵的影响,喜爱上文学,退休以后,重捡文学爱好,偶有心得回忆成篇,蒙老师同学鼓励,偶有文章发表于地方纸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