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一座山:悠然见南山
·
谭 登
·
往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县城西南而去,我们上南山。百步之内,必有弯道。越野车颠簸爬行两个多钟头,不知拐了多少弯,晚上9点来钟,我们才上到了南山。当晚,只看到了星星月亮,还有一座现代小镇。街头上,人们如城市一样,在跳舞健身。街上的网吧,也对外开放。
次日早起。放眼南山,那是一望无垠的草、草地上的牛。还有那牧牛的人。
把牛赶上山,张子胜就如平时一样,找一个山包坐下,点上烟,习惯地望向远方。那里是老山界,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这位78岁的老人,身板硬朗,75年前的回忆,像牧草一样,在风中飞扬。
张子胜的脚下,在湖南西南,山岭纵横,有牛鸣哞哞、奶乳飘香的地方,这就是城步南山。23万亩草色翡翠,48坪,坪坪草盖,48溪,溪溪清水。不能说这里从来不曾响起杀戮之声,清乾隆年间镇压苗瑶起义,在“八十里南山”留下了长安营这样的驻军要塞。
·
王震将军曾说“要在这里办一个大牧场”
1934年,一队队红军从老山界登上南山。张子胜清晰地记得当年父辈的故事:叔叔张明勇给红军带路,上到南山顶,眼前出现一大片绿波起伏、一望无垠的草原,红六军团政委王震禁不住感叹:“多好的草山啊!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在这里办一个大牧场,让全国人民喝上南山的牛奶,穿上南山的羊毛衣。”将军也许是随口一句赞叹,然而这样一种不经意、像一颗随风落地的种子,在南山等待生根发芽。
22年之后,险峻的山道上又走来了一支队伍。当时25岁的张子胜远远看见,有一位青年喊着号子,格外抢眼。后来知道,这位小他3岁的小伙叫石崇斌。在南山大坪,石崇斌和青年们种下的两棵“垦荒树”,如今虬劲苍翠,枝叶繁茂。老树静立,老场部仍在,见证着1956年3月27日,950名青年在这里成立“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这支来自长沙、邵阳的垦荒队伍,组建了当时湖南最大的青年开荒农场。
草比人高,钻进去就不见人影;先搭起55座茅棚,再挖出一条泥巴路;餐餐萝卜干豆腐乳,夜夜睡连铺宽仅2尺5……1956年的南山,红旗飘扬,歌声嘹亮。除了开荒还是开荒,磨出血泡,那叫“光荣泡”,最多的一天长出40多个血泡。一连几月天天下雨,茅棚漏湿,晚上打雨伞披蓑衣坐着睡,虱子成堆。75岁的石崇斌回忆:“毛线衣的每条缝里都有虱子。有的青年写信把虱子寄回家,让父母看看南山的虱子有多大。”
张子胜到现在还感慨万千:“这些人干劲那么大,每个人的拳头捏起咕咕响。”即便是如此豪情壮志的付出,却没有如期的回报。由于没有因地制宜,他们种下的苞谷绝收,蓖麻死光。南山刻薄的馈赠,让800多人先后伤心离去,最后只留下石崇斌带领108人歃血盟誓:“生做中国人,死当南山鬼。”
·

南山“108将”成员:时年75岁的石崇斌(左)和78岁的张子胜。谭登 摄
水土不服,水稻有种无收,
小松苗一棵棵被冻死
人留下了,路该怎么走?那些年,南山的草籽结了又谢,黄花败了再开。那些年,很多人上到了南山,很多人离开了南山。只有“108将”和后到的坚持者,百折不挠,探索着南山的道路。
之后16年,他们开垦出5000多亩荒地,挖出了60多公里的山路。在这条通往老山界的陡峭山路上,他们步步千钧地抬上150根水泥电杆,让八十里南山告别几千年的夜黑如墨。只是地里的收成,依然微薄得寒心。创业者们烧荒耕耘,播种水稻,但正当禾苗抽穗扬花时,一夜秋霜,希望顿成泡影。
办农场不行,那就办园艺场吧。南山又挂上了邵阳地区第二园艺场的牌子。内蒙的萝卜,吉林的甜菜,天津的鸭梨,烟台的苹果,甚至西藏的青稞……30多种作物“试土”南山。除萝卜、鸭梨种植成功,其它收获甚微。南山的苹果什么样?张子胜说“又小又硬咬不动”。梨子倒是丰收了,可是不通公路,数千担香甜的梨子运不下山,也吃不完,只好往河里倒。
办园艺场不行,那就栽树,办林场吧。创业者们披星戴月,栽下3万亩杉树,但长大后,大的只能做横条木,小的只能做尿杓把。后来干脆飞播,将十几吨马尾松树种撒在23万亩草地上。可冬天一来,经不住冰雪摧残,小松苗一棵棵枯黄而死。5年造林,只在背风的低海拔处留存了6亩杉林。
多少年过去了,南山,青色遥遥,依然是草的世界……
·

南山1957年修建的老场部和1960年栽下的两株“垦荒树”。谭登 摄
可以说,南山牧场是“中国第一牧场”
转机终于来了。那是1973年的一个早晨,张子胜像往日一样牵着家里的黄牛上山,突然发现山里多了几十头从没见过的牛,牛身黑白相间,十分怪异。当时42岁的张子胜没有意识到,他的命运,这座山的命运,将因为这些奶牛而改写。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园艺场更名为“南山牧场”。
这一年南山人上北京,向一位老将军汇报。原南山牧场场长唐尧清楚地记得,在北京一个四合院,老将军王震回忆起当年过南山的情景:“在越城岭那块草地上办牧场,我们长征时就有这么个想法。山青青,草长长,不长树,不长粮。现在养牛养羊成功了,很好啊!那就办个牧场吧。”过了几个月,张子胜就在南山看到了80多头奶牛。唐尧告诉他,这些奶牛是王震将军找北京、上海的奶牛公司要来的,老将军亲自指挥,将奶牛从北京、上海运上了南山。老将军还给湖南省省长写信叮嘱:“南山牧场一定要办好”。
后来,张子胜又陆续看见从老山界上来了一批批远方的客人,他们都是王震请来的专家。“108将”在专家们指导下,培育奶牛,种植牧草,从拓荒者变成了“牧牛人”。从此,南山确立了种草养畜发展奶业的道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国率先实行“家庭牧场”制。现在的南山,饲养了11000头奶牛,“养”出了年产值15亿元的品牌“南山奶粉”和年产值5亿元的“南仔奶粉”,旅游创收4000多万元,年创税收1.6亿元。(编者提示:本文写作时间为2009年)
海拔1900米的楚南极地,牧歌悠扬,这里每家都养牛,一头牛一年最少可赚4000元。2009年6月,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致函:从创办时间、国家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人工草场面积,以及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综合来看,南山牧场可以说是“中国第一牧场”。
当年的“108将”很多已长眠草原。放牛的时候,老张总会来看看他们,告诉他们:75年前,老将军那颗迎风落地的金色种子,长出牛羊满坡,乳香盈野,几代人的悲壮温暖了广阔草岗。
·

·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2009年8月21日文章《新湖南史记:堪称"中国第一牧场"的南山牧场》。
·
尾韵: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换一个在你心里放马的地方。像那游牧的人们一样,把寂寞忧伤都赶到天上……
《游牧时光》(乔丽娜).mp4
我愿我所有的愿望,追随你走在每个迁徙的牧场。像我放过的马儿一样,让爱的旅途都沾满阳光。
·
【本文作者简介:谭登,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天下南山”系列文章-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