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间秦腔之风的兴起
民国以来,自肖家坡建戏班,皇甫三川民间秦腔之风兴起,业余戏班叠起,出外学艺者甚众。汤峪川亦不例外。
川中秦剧之风,尤以石门村和高堡子为代表。究其因,出外学艺,组班演出,同于摊贩游街。而石门、高堡先后为集市,外来演出,村人多经世面,受其感染,亦为谋生手段。
汤峪川民间秦腔,首为石门村,所出秦腔艺人,有杨文华、焦定国、杨义中、杨富学等。按杨少敏老师《浅谈秦腔》一文说法,四人出科于蒲城党家班。今查蒲城实无党家班,据蒲城县戏剧资料,民国时有秦义社,由东党乡郑家山郑百川于民国14年(1925年)创办。民国17年(1928)7月郑百川死后,秦义社遂由蒲城县政府教育局接管,委派阎志亭为社长、王百炼为副社长。何振中、赵炳兰、程镜生、王维民等加入,遂开科班,先后招生两期,旦角多以 “华”字取艺名,杨文华属第二期学生。杨少敏所谓党家班应即为此。
石门诸艺人中,最富盛名者为杨文华,其次为焦定国。
杨文华以《杀狗》一剧最为出名,时人有语:快走,快走,看杨文华的《杀狗》。其他剧目有《耿娘杀仇》、《三上轿》等。 1931年,孙辅丞驻军三原,因广大官兵多为蒲城人,为了丰富驻军文艺生活,遂将维新社调入三原,杨文华随行,同班的有三原西关的张新民。
1937年,杨虎城部下、蒲城县西南乡荆姚镇南姚村人韩子芳,创立移风社,领班人张登云。杨文华同须生张云亭、杨景成、王世杰,小生王练民,旦脚杨秀花、白素花、李会凤、惠幸秦(大净)等俱为主要演员。 1945年冬,张新民在三原西关柏树巷自己的家里,组建起新华社。杨文华同须生杨班长、唐班长,花脸张健民、焦靖国、麻正国,生角王里忠、车养忠,旦角姜玉华为主要演员。 1946年至1948年间,杨文华搭班宣化社,曾为社长领班。 1948年,益民社班主郑益斋病故,益民社彻底解体,兴平人窦学义殷勤利用所遗戏箱重组益民社,更名义兴社,杨文华受聘入社,同著名须生王景民并为台柱,轰动一时。 1950年冬季,因管理不善,“义兴社”解体,解培元聘请吴乐平草拟章程,订立制度,筹集资金,购买衣箱。经咸阳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咸阳县大众剧团”。杨文华任副团长。
焦定国,工二净,亦演大净,善抡大刀片,以牙技出名。
焦定国长于出演《取长沙》之魏严,《芦花荡》之张飞。孙辅丞住三原,将维新社亦调入三原,定国遂于三原演出。1946年与杨文华同入三原张新民成立之新华社。焦定国曾于西府演出,以牙技出名。解放后曾演出于玉门剧团,六十年代末回村。
解放前,石门村亦曾办班排戏,皇甫川侯家村黄艺声亦曾入于其中。
高堡村亦出人甚众。
高功茂,汤峪镇高堡子人,幼年学艺于肖家坡业余戏班,后为秦腔著名丑角。民国十八年(1929年),受咸阳人郑益斋(人称郑四)等之聘,担任益民社社长。
1930年,益民社赴咸阳后,情况大好,成为郑四单人产业。该年,泾阳人陈兰亭在西安筹建西安剧社,招徕人才。高功茂遂受邀脱离益民社,入西安剧社。
不到一年,西安剧社解体,高功茂入在西安演出的蒲城维新社搭班演戏。
1933年以后,维新社回蒲城,高功茂离维新社,自建秦风社。因为地缘相近,高公茂与王莽乡刘秀村的名旦何振中相识,便邀何振中入社,出演剧目。
后秦风社于西安站脚不住,又回蓝田长安交界之汤峪川、皇甫川、以及龙首塬和王莽大峪一带表演。
1935,蓝田许庙镇桐峪村成立民间秦腔剧社平民社,高功茂受聘担任教练,秦风社解体。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阴历二月初五,平民剧社在峒峪村新建成的戏楼上开光演出。
随着平民社学生的成熟,1937年高功茂将平民社以秦风社的名义带往西安,又吸收了一些江湖名艺人如傅荣启、王景民、李景魁、刘金荣、肖顺和、王义民、杨宝喜、王定秦等人,都是当时名角,形成了一个大杂班。
同年蓝田安村人、易俗社名旦王月华被易俗社开除,因为同为蓝田乡党之故,就搭班于秦风社,后自己成立秦升社。
1938年何振中从兰州回西安,又至秦风社演出了一段时间。高功茂年末亡故,遗留人员后被何振中带到了兰州,成为众兴社的一部分。
高堡另有高永茂为维新社小生,兼武戏,1932年随班在西安演出,后曾入西安西关新民社。村人传永茂为陕西戏曲研究院名丑闫振俗的师傅,振俗曾于蒲城学艺,此必其间事也;高六群是宝鸡市秦剧团名誉团长;张庚寅,渭南秦剧团副团长兼导演;白嘉琦为柞水县秦剧团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