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壮共舞:中华民族的交响曲
文/韦恩祥(广西大化)
瑶族和壮族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史记载以来,中华民族之间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构建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以我认为把瑶族和壮族看成对立的双方是不合情理的,也不符合民族团结和进步的精神,我们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着重观察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历史贡献,以期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前几日,与友人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人提出不太相同的观点,下面是我对瑶族和壮族人民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也表达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瑶族和壮族,都是共同描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绘就丰富多彩的壮丽画卷,瑶族和壮族也不乏其中,作为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瑶族,一个山间的舞者,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以其独特的服饰、歌舞和铜鼓节、祝著节而名闻于众,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动作灵秀,节奏感强,充盈了山林的自然气息。他们基本上都是世居大山,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一度因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状况不好而受到一些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党对民族政策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强力支持,瑶族人民主动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现在逐步走上了致富路,也因此而受到包括壮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尊重。
瑶族同胞的银饰工艺也堪称一绝,不仅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瑶族的布努节,是瑶人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每到旧历五月二十九号这天,人们便杀猪宰羊,以来纪念布努瑶的始祖母密罗陀,这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包括祭祀祖先,家庭聚会,跳铜鼓舞,相互祝酒,情歌对唱等,表达对根的追寻。此外,通过祝著节的举行,布努瑶展示了对始祖母的敬仰和先人的思念,从而体现了布努瑶民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构建了布努瑶人的精神家园。
瑶族同胞天生心地善良,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逢年过节都要烧香拜祖,祭祀山神、寨神、风神、水神、雨神、雷神和树神等,对大自然的虔诚膜拜,体现在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保护。瑶族社会中还存在“油锅”、“瑶老制”等组织形式,强调瑶民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特别是处理丧事时,本族年长而又有威望的人会被推举为瑶老,由他来组织应对和处理一切,大家也积极参与其中,鼎力相助。不仅如此,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共度时艰,充分诠释了瑶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壮族,稻作文化的传承者之一,由于他们居住在相对平缓的盆地或者坡岭地区,主要以种稻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以前他们自然条件较好,因而过上富裕充实的生活,优越感会有一些,于是极少数人对瑶族同胞有点偏见,但也只是个例而已。现在两大民族之间的生活水平与习俗逐步接近,已完全摒弃前嫌,彼此互相通婚,给民族未来搭起了心心相印的桥梁,为民族团结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壮族人民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他们的节日、歌舞、戏剧都别具一格。比如电影《刘三姐》以山歌表现形式,讲述了刘三姐反抗地主莫怀仁的故事,体现了贫苦人民对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强烈反抗。同时也歌颂了爱情,精心设计刘三姐和阿牛哥的感情画面,塑造了青年男女的人格魅力,赞扬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影片着重强调了人人平等,反对封建制度下不公正的待遇,通过刘三姐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继承和发扬,也达到人类文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十分隆重,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合到广西其它少数民族生活中去。在此期间,人们通过祭祀和纪念祖先,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感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进行山歌对唱,抛绣球、碰鸡蛋等方式,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和谐共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永远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瑶族、壮族和其它民族一起,共同开发了南方地区,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两大少数民族的故事在告诉我们,不同民族之间和平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现代社会中,瑶族和壮族人民将和其他民族一道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像石子榴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葆热情和活力,共同推动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努力。
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本人征求了一些人的意见,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也参考了一些历史文献,特别强调了瑶族和壮族的文化特色,和他们各自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同时又着重描写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也表达了我的心声,希望读者能得到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