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水浒》
刘新征
喜读《水浒》,还是因为喜欢书中的人物。读书时,与书中的英雄人物“对话”,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繁杂,的确是一件快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最复杂还是宋江。宋江有志向、有胆量、有心胸、有权谋,既有驭人之智,又有容人之量。一百单八将,非智既勇,个个桀骜不驯,没有两把刷子,真不好驾驭,宋江能让他们俯首听命,个个归顺,的确不同凡响。晁盖、卢俊义太过刚直,吴用虽然多智,但坚定性不够,他们都坐不了第一把交椅。梁山第一把交椅,非宋江莫属。
大多数人都有贪财、好色的毛病,清高的人往往也存在重名声、好虚荣的问题。这便是做人的软肋,最容易被人从这些方面利用或攻破。宋江不然,仗义疏财、不近女色、不爱虚荣、工于心计。见人有难,解囊相助,遇到英雄人物,不计尊卑纳头便拜。不与小人计较,甚至张文远偷了他的女人,他都装着不知,何等心胸,何等容量?所以这人非常了得,忍常人所不能忍,处常人所不能处,才有那么多桀骜不驯的豪杰投到他的门下。
宋江是作者塑造的孝、忠、义的代表人物,也是悲剧性的代表人物。晁盖、吴用等人物均未提及父母之事,突出地描述了宋江与父亲的关系,就是为了突出宋江的“孝”。 因为杀了阎婆惜,不得不亡命天涯,但当遇到石勇看到宋清写来的老父亡故的信后,不听兄弟劝阻,不顾被官军捉拿,星夜往家里赶奔。后又听老父劝说,放弃上梁山入伙,情愿到江州坐牢,都突出表现了宋江的一个“孝”字。宋江的忠,就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宋江的悲剧,根子在于他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目标。他提出的口号是“替天行道”,走的却是“招安”的路线,结果,梁山还是让宋江带沟里去了。“替天行道”,究竟是替谁行道?这里的“天”是什么?一可理解为:天,就是大自然的主宰,是公平正义的尺子,可管世上万事万物,是宇宙之神,是一种神秘无形而超自然的力量,等于西方信仰的“上帝”。也可理解为:天,就是天子,就是皇上,因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他就是老百姓的“天”。宋人张元干有“天意从来高难问”的诗句,关汉卿也在《窦娥冤》中说:“你不辨贤愚枉为天”,都含有双层意思。
宋江的“替天行道”是虚伪的,“替天行道”与“招安”有着不可容和的内在矛盾。皇上是昏庸的,庙堂之上奸臣弄权,你要“替天行道”就不能“招安”,你招了安就无法“替天行道”。所以这条路线的结果必然失败。“未有革命走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所以,不论他如何“忠”,结局却是悲剧。宋江念念不忘的是封妻荫子,招安投降,甘愿做朝廷的鹰犬。北征田虎,南征方腊,背后却始终被四大奸臣所操弄,他真的是在“替天行道”吗?这也说明,宋江政治上不成熟,只知道“替天行道”、“招安”,他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其实,作者施耐安也不赞成宋江的招安路线。施大爷的观点是通过李逵之口表达出来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往往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正确的道理,但施大爷也不能替宋江作主。晁盖看透了只是碍于兄弟情面不好与他翻脸。
林冲,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另一重要人物,论资格紧排在宋江、吴用之后,论本事是一等一的英雄,对梁山的贡献也特别大。火拼了汪伦,让智取生辰纲的七位英雄入了伙,为梁山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晁盖全伙出动到江州劫法场,也是留下林冲在梁山看守大本营。在宋江被扈三娘追杀时,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将扈三娘生擒过来,真是英雄了得!南征北战,军前冲锋陷阵,几乎没遇到过对手。但其人品与性格确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的悲剧,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出身一个小官吏家庭,在体制中养成了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习性,在奸臣、权贵面前,显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没有了英雄气概,没有了灵魂和胆魄。
林冲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时,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鲁智深要教训高衙内,也被林冲拦住。这一拳没有打下去,才导致了高衙内的得寸进尺。
误入白虎节堂,被配沧州的时候,精神彻底地垮了,非要一纸休书把娘子休了。“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娘子的父亲张教头坚决不肯,到底拗不过林冲:“若不依允小人之时,林冲便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相聚!”这那是怕误了娘子前程,分明是与娘撇清关系,拱手让与高衙内。“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休了娘子,高衙内就不来“威逼这头亲事”了?娘子如果嫁人,谁人敢要?这不就是明明要与娘子撇清关系,拱手让于高衙内吗?“任从改嫁,并无争执。”是说与娘子永无争执,也是说与高衙内永无争执?儿女情短,英雄气也短。
在野猪林中鲁智深要杀了两个解差,林冲拼命阻拦,妄想通过劳动改造再有个出头之日,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草料场被逼得走投无路,怒发冲冠,枪挑手刃了陆谦等人,上了梁山,最后也没有觉醒,始终没有像李逵、武松等英雄好汉一样,站出来大胆地反对宋江的“招安”路线。高俅被捉上山时,林冲也只“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终没有表现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说时迟那时快……”的英雄本色。
读《水浒传》,最佩服的人物是李俊和燕青两位豪杰。这两个是梁山上最透彻的人物。不仅一身豪侠之气,并且满满做人的智慧,不显摆,不充楞,超凡脱俗,更是看透了江湖和官场的险恶,急流勇退。李俊在攻打苏州时就谋划好了退路,不是中途妥协,而是看透了宋江招安的最后结局。在平方腊凯旋的路上假装不适,带着童氏兄弟,退出了返京求封的队伍,与费保一伙聚会。后来,有传说李俊带领兄弟们下了南洋,在新加坡开创了天下,不知现在新加坡李家的家谱上,是否写着太祖李俊的大名。
小乙哥燕青,自幼跟随卢俊义长大,百般伶俐,且学得一身好武艺,颇受主人喜爱。识时务,知进退,忠心无二,智勇双全。当卢俊义被吴用等赚去梁山,数月后归来时,在城外遇到被李固和女主人赶出家门、在城外乞讨度日、等待卢俊义从梁山归来衣裳蓝缕的燕青。燕青拦住卢俊义,告知家中变故,劝卢俊义“再回梁山泊去,别做个商议。若入城中,必中圈套。”卢俊义不信,将燕青臭骂一顿。“燕青痛哭,拜倒地下。”卢俊义“一脚踢倒燕青,大踏步便入城来。”当卢俊义被捉下监后,燕青又到监中送饭,“泪如雨下,拜倒在地。”求阶级哥哥做个方便。
浪子燕青,不仅是义气深重,不忘旧恩,并且是思路清晰,决策正确,清高自爱,跟随卢俊义身边,始终为卢俊义提供正确的意见。当卢俊义被吴用蒙蔽要离京南行时,燕青尽力阻拦;卢俊义从梁山回京,燕青再次力劝不要进城;在树林里燕青杀了董超、薛霸两个解差,卢俊义感到走投无路时,燕青明确告诉他:“今日不上梁山泊时,别无去处。”卢俊义在客店再次被官军拿,燕青又当机立断:“若不去梁山泊报与宋公明得知,叫他来救,却不是我误了主人性命!”宋江大军平定方腊,大功告成后,又是燕青执意劝主人隐退。宋军离了杭州,望京师进发。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不料,几番相劝,卢俊义不听,只得只身而去。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径不知投何处去了。”
燕青入伙梁山这个“土匪窝”中,还能洁身自好,不争名,不夺利。梁山上的将领,大多都有自己的山头,燕青深明自己只有主、仆两个,势力最弱,从不多说话,从不违犯纪律,人缘最好。能团结李逵这样的莽汉,让天不怕地不怕的李逵俯首听命。能博得头领宋江的重用,深入京城,做梁山的特使,打动天下名魁李师师的芳心,面见圣上,干成大事。 面对清秀、机智、多才多艺的燕青,李师师动了芳心,几番挑逗燕青,燕青只作不懂,最后以拜为姐、弟搪塞过去。这么风流倜傥的燕青,岂无七情六欲,只是怕误了梁山大事,有辱使命,不得不婉拒了师师,真乃英雄所为。
《水浒传》中,多处强调了英雄都不好色,好色就没英雄。晁盖、宋江、鲁智深、武松等都不近女色。而今个别毛书记“忍不住”,就吃了这方面的亏。不解风情不好,贪财好色更不好。
每次读《水浒》,总感燕青乃梁山第一个值得崇敬的好汉!交友能交到燕青这样的人,当是人生第一快事?
诗曰:
奸邪当朝何所筹,
替天行道不自由。
文臣武将皆草莽,
浪子燕青最风流。
2024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刘新征,大学本科学历,曾从事教育、党务、工会等工作,热爱曲艺和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