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
秋凝浅浅,又名水漾紫晶,本名王宏彦,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见诸报刊。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村》《江南诗苑》专栏作家。作品见《当代诗人》《江南游报》《西湖作家》《浅海文苑》等纸媒、网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李锐先生(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就水漾紫晶三百多篇文字作品著文《喧嚣世界中的精神守望者 —— 评水漾紫晶的文学创作》登载报刊。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文艺部副主任、杭州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站台
站 台
作者: 秋凝浅浅 - 杭州
许久没有坐火车了,在这个一切崇尚飞速快捷的时代,飞机和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而这次出门,我选择火车。记得那天预计出行,脑子里忽然就闪现出“火车”二字,随即是那久违了的熟悉画面:一条橙色或绿色长龙,那熟悉而醒目有着硕大铁路标识的车头,拖着一节节整齐有序的车厢减速驶进火车站,广播声响、某某次列车到站、旅客上下车、行色匆匆的人流……短短几分钟的进站出站,火车拖着长长的尾巴逐渐加速离去,留下几个渐行渐远稀稀拉拉的人影,然后便是空荡荡的站台。
是的,这一刻的空旷和寂静早已定格在我的脑海。我是枕着火车轰隆声入睡,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啊!
作为铁路子弟,我家就住在火车站旁的铁路小区,那时候正上铁小。每天一到阳台上,映入眼帘的必然是火车站最直观的面貌。诺大的站台,平行线般铺展的铁轨一字排列着,在或远或近目光所及处慢慢错开了队形,有的弯曲向左,有的背离向右,再继而或交错或斜滑,永不中断地延伸着、延伸着,直至消失在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也看不到看不尽的视野深处。
那个每每看着火车驶进驶离车站,静静地若有所思的小姑娘,她的脑海充满了各种想象:每天这么多列火车,它们载着南来北往的旅客纷纷去了远方,广播里播报着那些遥远的地名让我充满了向往!总有一天我也要去!有普快、直快、特快,我当然要坐特快呀!
后来,我自然是去了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个被现在人们简称为“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在少年至青年时代,我都以火车方式实现了远行。
在自己当年数次与火车为伍的旅途中,在自己每每站在阳台上,清晰地看到火车进站出站的种种画面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发生在站台上的故事,那些尽显人之本能的情绪外露、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久别重逢的热切。
毫不夸张地说:站台,宛如天天上演着悲欢离合真实剧情的人间大舞台。
小小的站台,承载着溢于言表的人类情感,好似广阔人世间人情味儿融汇贯通的巨大而深刻的缩影。
诺大的站台,又好似一个个平凡渺小的乘客,他或她一生中某个盛大时刻,悲喜情愫永久的定格与铭刻。
我亲眼所见,站台上,父母送别远行学子时大包小包的行李、谆谆叮嘱的不舍。情侣分别时,列车已慢慢开启逐渐滑行,那位边抹着眼泪边追着列车奔跑的姑娘,直到被站务员疾声厉色喝止。还有,开车铃声已嘀铃铃催响,还一步三回头不忍下车,把女朋友的行李反复检查摆放稳当,终于要转身下车了,仿佛又豁出去般放下一股脑的羞涩,紧紧拥抱住女友,吻在她的耳畔,还耳语了一句什么的小伙子。
这样在满车厢人群中众目睽睽注视下的行为,在那时那个过于传统、过于讲究感情内敛的年代,实属大胆。然而,谁又真的去笑话他(她)们呢!相爱之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真情流露,谁又不理解呢!
我还记得一个难忘瞬间。某次征兵送行,站台上,一位领导现场给一队新兵戴上大红花,在军歌嘹亮声中,列车驶进站台,新兵们整齐有序开始上车。这时,一位妈妈可能是实在控制不住情绪,大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冲出家属队伍,不顾一切地抱住已经转身欲上车的儿子的后背,那一刻,儿子有些猝不及防,有点慌乱,但迅疾之下他还是转过身来用长长的手臂环抱了妈妈!我想,那可能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拥抱吧。瘦小的妈妈只及儿子肩膀,而儿子这一刻仿佛瞬间长大,尽管他的环抱有点笨拙,稚气的眼神很是害羞,但他还是给了妈妈那三五秒钟的拥抱。站台上的我清楚地看到了他英气、稚嫩而又温暖的面容,以及那一刻一位初初长成男子汉,却其实还是大男孩,他该用多大的心力才极力忍住了在妈妈面前落泪!总之,一旁的我,眼泪已扑簌簌滑过脸颊。
而他的妈妈早已泪眼滂沱、痛哭失声。我边擦拭眼泪边想,这,可能是他们母子间第一次分别吧,而且是遥远的、长时间的。
唉,这世间所有的离别啊!
我又想起自己当年与年幼的两岁儿子的分别。小不点儿那刺痛我全身的哭声!站台上痛彻心扉的悲情……坐在南去的列车上,我的心被纠扯被撕裂,默默流了一路眼泪,身体好似一副空壳。我的心,遗落在那小小一方站台上,遗落在儿子稚嫩的小手里。
再,岂能忘记,我与奶奶的站台一别。那天,灰暗阴郁的天空,长长的站台,那缕飘拂在风中的、她耳边一缕灰白色的头发,站台上那个越来越小的身影……我们在那个寒冷季节里的告别,竟是我们今生的最后一次再见。
信笔写着,我经历的,别人经历的,站台上的故事情节总是太多太多。
当然也有喜相逢的,比如,家人在站台上翘首以盼远归的游子,喜迎久别的亲友,那些朗朗笑声那些争先恐后那些热烈簇拥。
是的,人生总是喜忧与共,充满着各色情节、各色情绪。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乃人间常态,《心灵鸡汤》里说:让我们记住该记住的,比如喜悦。忘记该忘记的,比如悲伤。
可,谁又能真正彻底地做到呢?人类是情感动物,并不受智能时代所谓智能按钮的控制:一键起,阻控了悲情;一键落,留住了欢欣。
忽而想到汪苏泷的一首歌《站台》:
屋檐下的裙摆 / 风吹着我的斑白时光如流水一样 / 到九月又淌回来雨水将笑晕开 / 需要什么对白在这个别离时代 / 谁会奢侈地谈爱雨花只能盛开 / 却不能去澎湃等待只会在站台 / 笑容飘零在城外踏雪脚印一排 / 无声也很精彩旧唱机还在 / 你哼的歌不肯出来情绪淹没在人山与人海这个送别的站台 / 是我们生命里默认的留白火车的离开轻扬你的裙摆 / 仿佛从未曾离开时代 / 总对这样的故事不理睬 / 缘起缘灭终究会变尘埃 / 我提笔烟雨再来却记不得 / 多年前填写的小词牌
老歌萦绕耳际,关于站台的思绪从往昔到现在悄悄蔓延着。
时代在发展,站台上的一幕幕,随着这许多年来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的改建,诞生了新的管理:不允许进站送行,不允许进站接客。于是那些溢满情感的帮着提行李恋恋不舍的惜别,翘首以盼的接亲友,再也不见了。
出行与回归,更像是被纳入了一种模式化的规范系统,容不得你流露感情,来不及你依依话别。比如,家人开车或打的把你送到进站口,你赶紧得提着行李下车,车不得在站口逗留,哪怕一两分钟,车阵很长、车流一辆辆跟的很紧,开车的人得赶紧开走,谁敢滞缓哪怕一丁点时间!
也好,这种客观现状,稀释了人们离别的情绪,大家当真都成了匆匆过客。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站台,这个特定场景里才会被唤醒被突破的某种情愫,那触碰内心的氛围感、情绪感,那些心灵的悸动是那样的深入骨髓无可替代。就比如,有了电子邮箱,我们逐渐失去了手写一封信的冲动,失去了为等一纸信笺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忐忑与怅惘,那种百般思量的回味与期待。再比如,现在出行无需取票,便捷了手续,却也失去了“我的故乡是一张张小小的票根”那种由具象质感牵系着串起来的绵绵情思……
可能是中年人渐长了年纪吧,时而会有了这样轻缓的怀旧情绪。这不,前不久想到要出行,耳畔忽而就响起了那久违的汽笛声。看来我当真是想念火车了。
此刻,我正在卧铺车厢,火车已驶离西安站阔大的9号站台。车厢里窗明几净恬淡安然。空调列车蜿蜒如长龙,轻快平稳地奔驰着。车窗外掠过一幅一幅早春风景,春草初生,春水初绿。冲一杯清茶,看着那小小的一片一片翠色在清透的热水中轻轻摇曳着,还没喝就好似已经浸润了我的心。这,是我此刻想要的一种平静从容,不疾不徐,刚刚好。
2024年10月3日

车站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静好(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