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断想一篇
作者/刘小军
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从来不在于作品的字数多少,或说篇幅长短。
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两者不等同。 文学品质可以不涉及作品的题材,而文学价值一定涉及作品的题材。
读文学作品,读懂作品的“结构”,才算读懂。
爱和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哪个层面表现爱或死、或同时表现爱与死?是判别一部作品文学价值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对一个写作者真正有益的,从来都是只言片语的“真言”,而非成套的文学理论。一个写作者过早接触文学理论,有害无益。
讲究文采词藻,为“小道”;讲究思想境界,为“大道”。“文以载道”,指“大道”。而求“大道”者,在文采词藻上必不“矫饰”。
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过: 文学创作的动机是“获得同情”,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既如此,那任何人就不能把文学创作当做事业——一个人岂能把获得别人的同情当做自己的事业?作家写作,成就文学名著,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局外人却误认为这是一种“事业”。 所谓“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我的理解是: 一部分愚人把文学当做了事业;一部分“愚人”甘愿把文学当做事业。
有文学才能的人遍地都是,但从事文学创作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人中大部分常犯的错误,是创作方向上的错误。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写作者一开始错误的文学观念一路走下去而不自知;二是写作者对文学样式不适合自己的错误选择。
一个写作者主要使用一种或几种文学样式进行创作——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这反映的不是写作者的文学创作能力,反映的是写作者天生的文学趣味。
一个写作者对文学最初的真诚并没有多少价值,除非你把这种不自觉的真诚保持到对文学的自觉,对文学自觉后的真诚才有价值。
文章所常见的艺术上的毛病,是逻辑错误。
不要小看散文创作,散文创作最能体现一个写作者的“文笔”。
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古典诗歌正是有了“格律”的约束,所以才使古典诗歌的创作得到了最大化的创作自由。“格律”的实质,是使诗歌在艺术创作及艺术形式上更趋完美。
作品语言的优劣和思想深度,总是相辅相成的。
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是高雅的,而除此之外的文学活动,则未必高雅。
文学于社会而言,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于写作者而言,纯属一种个人爱好,甚或嗜好,尽管有些作家在生前就“幸运”地获得了“文名”(然而,人们向来不看重“文名”。)
文风是包括时政在内的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或说文风就是时代的反映。而一个写作者只有自觉地消除当代不良文风对你的创作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回到正确的文学创作方向时,你创作的作品才有可能产生价值。当然前提是你对当代文风能有正确的认识或把握。
在今天,写作者或许应该考虑一个问题:一堆金属和非金属、或说半导体等无机物材料——也就是Al,也将能“生产”“创作”出文学作品,并且“完美”的作品——感人的诗歌、没有逻辑缺陷的散文、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小说、富有影视表现力的剧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会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对文学的真诚还有价值吗?
鉴别一套语言话术“真伪”的唯一标准,就是艺术真实。——我这里说的“语言话术”,指所有语言表述系统。
“旧体诗”创作的文学价值,具体说就是文本价值,从时间上说大致止于“五四运动”时期。其在现代文学阶段和当代文学阶段虽有一定延续,但在新时期文学阶段——具体就是“朦胧诗”“伤痕文学”阶段,就彻底完成了其文学使命。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丰厚的文学遗产,产生过包括“旧体诗”在内各种各样的语言话术(也可称为文本)。人们现在使用古代这些包括“旧体诗”在内的语言话术来写作,当然可以,然而这种有违艺术真实的写作已无任何文学价值可言,纯属娱乐。虽然文学具有娱乐功能,但这种写作和现在文学相比,此娱乐非彼娱乐;虽然其也有字句方面的推敲,但和现在文学创作相比,此创作非彼创作。
语言话术之于现代诗,就相当于现代诗的各种文本。现代诗语言文本的“真伪”——是否符合艺术真实,这个有时不容易鉴别,因这涉及到修辞手段运用的合理性。然而作者,或说文本实施者本人,却一定有明确感知。“诗圣”杜甫有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寸心所知的,首先就是艺术真实。
苏轼言:先秦诸子的文章,如黄钟大吕,今人的文章,如秋蝉鸣叫。以如此比喻,那当今人们写的文章,连秋蝉鸣叫都算不上,而应是蟋蟀鸣叫。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步入手机网络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或许将不复存在。但人们在短期内可感觉到的文学逐渐减小的社会影响力,在未来较长时间,未必会持续减小;甚或在某些时期会出现繁荣。而可以确定的是:过去时代那些文学巨匠的声名,将会越来越大。
鲁迅的小说,就文本价值而论,《狂人日记》当为《呐喊》之最,《示众》当为《彷徨》之最。
鲁迅的经典小说大部分是写死亡的,比如:《阿Q正传》《药》《孔乙己》《明天》《祝福》《伤逝》等。鲁迅写死亡,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趣味。
鲁迅的经典小说,人们各有所爱;但我最喜爱《祝福》这一篇。因我认为鲁迅的《祝福》,达到了古代文论家所推崇的“典雅”的艺术境界。
鲁迅小说中的那种“贵气”,现在小说家们很难写出来。
鲁迅的经典小说,百读不厌,常看常新。
鲁迅在几百年内,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之后“第一大亨”而存在。在这几百年内,鲁迅的小说,人们极难超越——但却存在超越的可能。而鲁迅的散文,则没有时间限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天下第一。我这里说的“天下”,不是仅指中国范围,而是指真正的“天下”——天底下。
鲁迅的散文,绝少“写风景”,“写风土人情”。
鲁迅散文的价值,已经超出文学范围;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