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民教育的出现
国民教育亦称“公共教育”,即国家为本国国民(或公民)实施的学校教育。一般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和初中教育,有的国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汤峪川的国民教育也是在民国时期出现的。
民国以前,蓝田存在着如下几种形式的学校。
1.县学
县学是官办儒学,唐宋以来皆与孔子庙(明代后称文庙)合建一处,故称庙学、学官。蓝田县学始建时间不详,隆庆《蓝田县志》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知县楼链在县城西北“重修文庙及学廨”。后代又进行了迁建和重修。
蓝田县学属“小学”规格,招生对象为私塾有相当年资的“蒙学生”。入学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等,考中者即为秀才,称为附学生员。生员通过岁考、科考两种考试,可依次递补为增生、廪生。其名额有限,经常保持廪、增生各20 名,每月分等发给廪膳费。县学生员可以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乃至参加更高级的考试,或者按年资、 品学被循序推荐到府学或国子监(中央大学)肄业,称“贡生”。举人、进士或贡生, 才有可能被授予官职。更多学而无成的,或作塾师。明清之际,科举八股盛行,官学有名无实。在县学中,学官不事教授,学子并不在校读书,仅在此挂名取得生员资格,作为科举应试进身之阶。
2.书院
书院称为教育机构,始于宋代,本为私学。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诏令各省均设书院,便成为官学,实为科举附庸,或只宣讲理学而已。蓝田有玉山书院和芸阁学舍。前者成立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阮曙因士民情愿捐银设立,后屡废屡兴。后者为提学副使王云凤于明弘治年间在原宋四献祠基础上改造而成,后屡经扩建和重修。牛兆濂于民国7年(1918)至24年(1935)间,在芸阁讲授理学8年,芸阁学舍之名因之大噪。
3.社学
社学亦属官办。始于元代。元代实行村社制,村社为基层行政管理组织,负责课税和人口统计。元时村庄规模不大,故规定50户为一社,设社长1人,故一般一村一社,或者数村一社,或一村数社。社“以教农桑为务”,并设学校1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时令子弟入学。社学教学内容以封建道德为主,兼有农桑、律令及冠婚、丧、祭礼节。据隆庆《蓝田县志》记载,全县24个里“皆设有社学,后尽被侵废”。雍正《蓝田县志》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知县李元升奉文复设四乡社学,共5处:东乡在厚子镇,南乡在大寨村,西乡在安村,北乡在故京里和洩湖镇。社学和书院一般由学田供给。
4.义学
义学始于汉代,是由私人或地方出资兴办的免费学校。雍正县志记载,蓝田义学有县城义学和四乡义学。前者由知县郑士瑛康熙二十六年(1687)捐资创建。经费来源为学田收益。 四乡义学由知县吕懋勋根据地方士绅请求,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东乡普化镇、南乡 大寨村、西乡孟村镇、北乡洩湖镇和阿氏庄各设义学1所。
从上可以看出,到了清代,汤峪川还没有一所官立和民立学校。直到民国,汤峪川和全县其他地方一样,儿童上学,全靠私塾。像高堡、聚庆、陈家沟等村,都先后兴办过私塾。陈家沟李静华老先生在村里办过私塾,后来又和村里的开明乡绅集资办学。高堡在南庙最早设有私塾,传授《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等。聚庆村在共和国成立前,由富家人出资聘请教师,借用马王庙部分庙宇开始办学。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玉山书院遂于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县立高等官小学堂,为东街小学的前身。
牛志记载,宣统年间, 设官立初等小学堂5处,公立10余处,私立30余处。辛亥革命后,县立初等小学堂增至24 所,又添设女子初等小学堂10余处。旋改初等小学堂为初等小学校。
民国4年(1915),改初等小学校为国民学校,开始国民教育。民国11年(1922)学制更新,改名为初级小学校。从清末到民国10年(1921),蓝田县仅有县城1所高等小学校,难以满足初等小学毕业生升学的需要。民国10年(1921后),先后办起巩村、普化、白玉、崇光、洩湖等高级小学,基本满足了初小学生升学的需要,所办私立学校更多。民国17年至23年(1928~1934),县教育局对县立高、初级小学实行奖惩法,对私立高、初级小学实行补助法,县立小学很快增至60余所,私立小学增至150余所。民国24年(1935),省教育厅派员整顿学校,将县立各小学皆改为为补助小学。经过整顿,小学为103处。
就在本年,汤峪乡联保主任韩继梦将南庙私塾移到北庙,圈地十几亩,形成官办小学,开设“三民主义”“童子军”“公民”“国语”等课,后为汤峪川中心小学,成为全县十四所中心小学之一。此为汤峪川国民教育之始。
民国27年(1938)实行“新县制”后,推行“国民教育制度”,规定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学制六年),各保设保国民学校(民办公助性质)。保国民学校分小学部(学制四年)与民众部,以保长兼任校长,实行“政教合一”、“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并重”,于是,高堡小学成为完全小学,解放后称为"蓝田第九完小"。解放前后,聚庆和陈家沟也兴办了小学。但晚清以前一直为汤峪川经济中心的石门村,还没有小学。石门小学是解放后将圣寿寺改造而成的。
汤峪川中国民教育的出现,又一次说明,晚清民国以来,汤峪川的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以高堡为中心的上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