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滇西的人说他见过大山,应该是没有人与他计较的,因为滇西的山确实大。从保山到腾冲不过一百多公里,大巴车却走了将近三小时。
这还是走高速,如果是走老路320国道,时间还得长一些。
昆明经保山到畹町再至缅甸的国道,其实就是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
保山至腾冲的高速路与老路时有交集,但高速的地势更高。望着脚下蜿蜒险峻的滇缅公路,不由心中感慨万千。
日军侵占香港、越南之后,滇越公路被切断,滇缅公路就成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联系外部世界的唯一通路。
同盟国大量的援华物资,包括中国从美英购买的武器弹药,汽油药品等中国军队亟需的军用物资都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抗日各战场,月运输量从二百余吨猛增至万余吨,最高达一万七千余吨!
此时的滇缅公路对于近乎弹尽粮绝的中国抗日战场,就好比输氧输血的纤细胶管对于一个奄奄一息垂危病人,那是全靠它来救命,一旦滇缅公路有个什么闪失,等待中国的直接就是亡国灭种!
当年迫于倭寇灭亡中国的压力,在滇西如此险竣的地方,又无大型筑路机械,十余万各族民工仅凭钢钎洋镐,肩挑手提,仅用九个月就修通了千余公里的滇缅公路,这不能不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修建这条跨国公路是云南省主席龙云在1938年提出而蒋介石立刻就批准了的,而且不但让国民政府批了钱,还把当时国军中最精锐的工兵团调拨给了龙云。这条路刚刚通车日军就切断了滇越公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先见之明。
这几天在腾冲早起晚归,疲于奔命,所幸这台老机器各个零件运转还算正常,没有掉链子。如今旅游天时地利人和都得齐备,前提就是必须有副好身板。
腾冲属东南亚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只分雨季旱季,七八九月是雨季,冬春则是旱季。虽说雨季刚过,但金秋十月的腾冲还是会时不时地来上一阵雨。但对于惜时如金的旅游者来说,自然是风雨兼程。
云南人朴实热情,问他个路能跟你说上半天,怕你没记住还追上来叮嘱几句。云南人也善谈,尤其是的哥。问他一句回答你一堆。
的哥说腾冲最火的生意是翡翠玉石生意,卖珠宝翡翠的比卖白菜的还多,等到赶集就在大街上摆摊卖,满大街都是玉石摊!
笔者也纳了闷了,这么贵重的奢侈品也有摆摊的?看来云南远不止十八怪,在昆明搭的时司机竟然把车狂飙到一百码,还说大家都这么开,飙到一百三是常事,后来出过事才降到一百的。
还有大巴在高速路边接客,还把客人送至收费站。莫非云南的交警都去印度培训过。
的哥说,缅甸盛产翡翠,他们又不会加工,于是我们这边的人就大量贩进。我们这里的人还喜欢赌石,一刀富,一刀穷。赌上好运了,一刀下去,哇,买栋别墅!当然有人富就有人穷,大多数人还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我们这边好做的生意还有红木硬木生意,我老爸年轻的时候就常跑缅甸,搞那种炮车,对,老叔懂的,就是那种解放CA30,还有嘎斯63,只有那种炮车才能跑原始森林。把那边的金丝楠木还有黄花梨什么的珍贵木材拉过来,很便宜的,到这边就——啧啧,你们都懂的!
常常是坐了的士,虽然是花了钱但到达了目的地,还长了见识开了眼,这钱花得不冤。
这两天逛了热海,攀了火山,泡了温泉还游了和顺古镇。没忘初心,重头戏还是瞻仰了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园。
火山和温泉过去也不止一次领略过,但各有各的风格,腾冲这边的更具特色。腾冲号称99座火山,88处温泉。尤其是热海的温泉,温度高得可以煮鸡蛋,用稻草绑一串鸡蛋放下去,几分钟就熟了。剥开一个咬一口,一股硫磺味。
腾冲的火山号称中国最年轻的火山,最近一次爆发是三千年之前。与之同样年轻的还有广西涠洲岛火山和海南马鞍山火山。
腾冲地处欧亚大陆和印度板块冲撞的地缘线上,因此多火山,多地热和地震。这边地热资源丰富,许多的村民在院子里刨几镐就能挖出热水来。有人分析这里的人从来没有烧过热水洗澡。
不过的哥说,等你挖出热水就会有人来给你装阀,用热水必须交费,你欠费他在那边就给你关了。
翡翠属于硬玉,这种矿物的形成必须具备高温高压的外部条件,所以,火山、两个大陆板块的挤压,这里盛产翡翠玉石就不奇怪了。
也曾去过许多“中国魅力古镇”。但不夸张地说,和顺是笔者见过的最美丽最温馨的古镇,没有之一。
和顺确实是漂亮,阳光和煦,垂柳依依,碧水环绕,古树浓荫。小桥流水,牌坊高耸。这里随处可见明清年代的古老建筑,斑剥的青石块垒成的堰墙爬满青苔,手之所触,真切地摸到了数百年的苍桑。
这里的图书馆和文昌阁占据了古镇最高最风光的地段,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和近现代图书九万余册,是中国最大乡镇图书馆,为图书馆题写匾额的是大学者胡适。
古镇对“和”文化的诠释令人折服,一个崇尚“天意莫违”和“士和民顺”文化风尚的地方,一个把文化放在最高位置的地方,能不子嗣绵绵,人才倍出吗?
看到介绍这里有寸姓大户人家,不由心为之一动。忽然想到滇军虎将寸性奇也是云南人,那么他会不会也是这和顺古镇的人呢?
寸性奇是在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高级将领,如果他真是和顺人,不可能不介绍他。
果然,在一处宣传和顺良好家风的长廊里,赫然看到了寸将军的英名。吃惊的是,他寸家书香门第,满门忠烈!寸性奇1941年殉国于中条山战役,彼时,同为云南人的第三军军长唐淮源战死,被日军炮弹炸断了双腿的寸性奇高呼:“中国没有投降的将军!”继而拔所佩中正剑自戕!
寸性禄,性奇四弟,远征军中校,1944年在收复龙陵的激战中阵亡。寸性福,性奇五弟,国军空军上校,在1942年保卫雷允机场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寸性奇的老父亲,88岁的晚清武举人寸大进,因日军攻占腾冲,于城门处指倭寇大骂,愤而绝食而亡!
呜呼,古有杨家将,今有寸家男,皆是满门忠烈,为国尽忠!
令笔者差点大跌眼镜的是,我党著名的哲学家理论家艾思奇同志竟然也是和顺人。参观完艾思奇故居和他及一家的生平事迹展览后,笔者诸多感慨,人杰地灵,人杰地灵,这么好这么美的地方,注定是出人才的。古人“诚不我欺也”!
镇上还有一座总兵府,出了一个大清从一品的封疆大吏。在总兵府旁边,吃了一碗“大救驾”。名字有点玄虚,其实就是一碗云南人最爱吃的饵块。不过味道还真的不错。
传说南明王朱由榔逃到此地,饥寒交迫几成饿殍,吃了几碗饵块之后大喜,曰“真乃救了朕的大驾也!”于是,云南饵块就得了这么高大上的一个名字。
上午去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这是笔者的主张,因为这确是笔者此行滇西的主要目的。
步行至国殇园,不禁为前来拜祭的人数之多惊讶。许多的人还捧着菊花,一打听,这黄色的菊花须五块钱一枝,但既是专程前来,再贵也顾不得了。在昆明最大的花卉斗南市场,这些钱够买20枝加了包装的红玫瑰花了。
怀着专注虔诚而悲怆的心情参观了抗战博物馆。展厅内海量的照片旧闻和实物都默默地向古老民族的后人们讲述着那段血腥得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
正门大厅中央那大炮护盾状的铭牌,那用刺刀顶着的阵亡官兵的上千顶留着弹孔染着血迹的德式英式钢盔无不令人肃然沉重。
展馆的规模宏大,分七大部分展述了滇缅公路、远征军组建、第一和第二次入缅作战和滇西会战、仰攻高黎贡山和攻克龙陵、血战松山和光复腾冲的全部滇缅作战的内容,真实详尽,触目惊心。
残暴奸诈的小鬼子也是挖空心思,知道如果掐断滇缅公路这条当时唯一的国际通道,只要断绝了美英对中国的军援,那么积贫积弱、连铁钉火柴都生产不了的中国就只有被迫投降这一条路可走。
为了捍卫中华民族这最后的生命线,从1940的冬季到1945年的春季,4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组成远征军,浴血苦战不惜牺牲,飞蛾扑火般以血肉之躯投入惨烈凄绝的战场,用青春的热血染红了异国边陲的土地,取得了第二次缅北战役和滇西会战的胜利。
馆里展出的许多的实物、照片和雕塑都令人沉思,甚至是让人眼窝发热。
有一组拉着沉重石碾的塑像,几个衣衫褴褛的瘦弱农民,咬牙挣扎着前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修筑滇缅公路的艰辛场面。捶道碴的既有老人,还有背着婴儿的少数民族大嫂,看一眼就让人心酸不已。
还有一座雕塑更是令人感慨,那是一个县长手捧鸡毛信还有一副铮亮的手铐。那是当年真实的写照。为了督促手下的县长官吏们抢在规定的工期内完工,龙云给手下十余个县长送去了鸡毛信另加一副手铐。
鸡毛信意味着十万火急,手铐则意思明白,到时完不成工程就自己戴着手铐来吧。
在这种悲催的大形势下,千余公里的滇缅公路硬是在九个月的时间内抢筑完工。看到这个奇迹,许多的外国工程师惊叹:滇缅公路是可以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伟大工程!
亲爱的朋友,您不觉得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向这条传奇的公路致敬吗?
还有一组雕塑,是我们的少数民族的兄弟在向前线运送军粮,雕塑的名称是“饿死不吃军粮”。塑的是一个运军粮的民伕扶起另一个奄奄一息的民伕,他们绝望的眼神流露出强烈的求生渴望,却坚决不动身边成袋的军粮。这就是当年我绝境中苦难的中华儿女!
在英烈墙的大理石墙面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参加滇西会战殉难的远征军将士的名录,有腾冲收复战牺牲的四千多人,攻克松山阵亡的七千多人。加上被野人山吞噬的,在缅北滇西各战役中殉国的,总数达到了十余万人。
敬献了一束素花,深深地哀悼之后,抚摸着冰冷的大理石,看着那河中沙子一样稠密的人名,从这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组成的名字上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啊。
忽然浮现出和顺的景象,如海的鲜花,攒动的人头,热闹的街市;像模特儿一般时尚的少女,还有像花蕾一样的儿童。他们也是在和顺,但不是当年穿着乞丐般军装的迷龙烦啦他们那伙大兵所在的和顺。
他们能用自己那条烂命去与日本鬼子拼个你死我活,却不得不为了填饱肚子不惜冒着违犯军令被枪毙的风险去抢一把粉条!
终于明白了,劫后余生的烦了在扫大街时却笑得那么开心,因为他活着!
在寸性奇将军的墓前深深三鞠躬之后,望着腾冲雨后湛蓝的晴空,心中莫名涌起一阵轻松感,仿佛也穿越了时空,有了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在将军墓前,想起了为国捐躯的滇籍唐淮源将军,王甲本将军,齐学启将军和陈忠书将军。想起了十余万战死的远征军将士继而想起了在抗战中牺牲的三千五百万不屈英灵。
张自忠将军曾悲愤地说,国家危亡到这个地步,我们做军人的唯有去死,除此再无别的法子。
在张将军殉国的南瓜山战役前,他对部属官佐们立誓:“此番前去,除了守住阵地,就是与诸君去寻找一个死的地方!”
呜呼,做为一个民族,一个军人,如果有了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悲壮气概,还有那个外夷胆敢觊觎我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