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在普天同庆共和国75岁生日的大喜日子里,为期两天的“三湖教育线上论坛”第16期“新课改与家国情怀”在不断的争论之中落下了帷幕,本次论坛一共发表在《都市头条》的文章有13篇,回顾本次论坛,我们主要达成了三个共识。
一、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无论从新课改本身的内涵来看,还是从新课改的新要求来看,都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换句话说,新课改的方向就是“七个每一个”,灵魂就是“家国情怀”,抓手就是“从个体出发”。用孟国泰的教育诗来说就是: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关注每个孩子,我早生花发。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快乐每个孩子,我怒放心花。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成就每个孩子,我一生荣华。
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丰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关注、快乐、成就中差生(潜能生),是不是家国情怀呢?孟国泰认为这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用他的教育诗来说就是:
谁说差生差,他比差生差。
差生并不差,潜能待开发。
差生像花蕾,绽放花自大。
差生像金矿,开采富万家。
爹不爱,妈不疼,谁让我们是差生?
这差生,那差生,谁知我们有潜能?
潜能生,潜能生,身藏潜能有人疼;
潜能生,潜能生,人见人爱好学生;
潜能生,潜能生,振兴中华互支撑;
潜能生,潜能生,人类和平有保证。
边陲名师王朝怀激情澎湃地说:承先古,个体抒写的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深深地根植于历史传统之中。忆往昔,近代中国,个体成光续写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深深的烙印。看今朝,当代中国,无数个个体的中华儿女家正在用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向未来,鉴古知今,用个体成长引领下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走好我们的长征路。
边陲名师梁晶晶娓娓道来:孟国泰先生倡导“从个体出发,厚植家国情怀”,我深以为然。爱国爱家不是口号式,也不是强迫式,而是要真正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家国……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任重道远。不包办、不偏颇、重引导、罢说教,我们要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先把他(她)的个体文化、个体课程、个体课堂、个体管理、个体质量建设好,让他(她)真正从内心认可伟大祖国。
此外,郭龙飞、闫换平、郭丽、文晓龙、孟召臣、许秀芬等6名坛友,就“新课改与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也在《都市头条》上发表了文章,令人感动和振奋!
二、新课改,是回归
新课改,其实不是改革,更不是革命,而是回归,回归到本位、本体、本真、本质的教育,即: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而不是一刀切、齐步走,让不同的人成为相同的人。
对此,王培鉴老师举了一个回归本真、本质的教育案例——《教女儿骑电动车》。
那么,新课改要如何回归呢?知名校长郭丽和优秀课改人陈明老师给出了答案。陈明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
1. 回归到人本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内在需求。新课改倡导从个体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2. 回归到创新
新课改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回归到社会
教育始终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课改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它通过引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回归到生活
新课改倡导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它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回归到终身学习
新课改也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彰显了“因材自教(自育)”的时代要求。它鼓励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 回归到跨学科整合
新课改鼓励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科过度细化的一个回归。
新课改是一种教育的回归,更是人本的回归,回归到教育的本位、本体、本质,即从个体出发,培养“体、情、智、创、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
三、新课改,需要唤醒
在今天早上的论坛中,孟国泰老师分享了他与朋友的一段对话,可谓振聋发聩,他说:刚才,有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国庆节是怎样欢度的?我说,有人在唱歌欢度,有人在打牌欢度,有人在喝酒欢度,有人在旅游欢度……我们在“三湖教育论坛”上欢度!他问,大过节的,你们在谈论什么呢?我答:在谈论“新课改与家国情怀”!他问,这个还需要谈论吗?我答,很有必要!他问,为什么?我答:因为许多人还不想改。我们昨天还在对“早改,主动;晚改,被动;不改,反动”进行讨论呢!他问,你不是说过“课改是国家意志“吗?我答,说过呀。他说,既然是国家意志,不改,当然就是反动啦!他的话入木三分,唤醒沉睡,我无言以对。
接着,教育名记者褚清源说:“改”和“不改”不是选择题而是是非题。今天教育人首先要坚守课改立场,而课改人则要坚守学生立场。课改立场和学生立场互为解释、互为灯塔的。为什么需要“改”呢?不是因为国家要求改革了才去改革,而是因为每个时代的教育人们都不满意,每个时代的教育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投身改革这件事要么是被唤醒的,要么是被痛醒的。总之,只有醒的人才会投身改革。
关于课改的实施,褚清源说,在顶层设计上要“全”,即全面、完整,在具体行动上要“小”,即从学校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最近发展区里以最小行动策略开启课改。遗憾的是,无论是“全”还是“小”,我们做得都不充分,都存在盲区和痛点。先说说“全”,在实践领域,不少学校往往会从迫切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出发,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就不自觉地过度放大这一部分的作用,而遮蔽或忽略其他部分。这样的课改现象比比皆是。再说说“小”,对“小”的忽略既是结构新的,也是文化性的。佐藤学主张用三只眼做教学研究,即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三只眼谈的就是宏观、中观、微观。现实情况是,在微观领域我们研究的颗粒度还不够细。
对于褚清源的“大”与“小”,孟国泰是这样认为的,新课改中的“全”,至少有三:一、全面性。1、顶层全面设计。文化、课程、课堂、管理、质量,一个都不能少。2、全面开展“体、情、智、创、和”,一个都不能少。二、全体性。从个体出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三、全教性。婚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万物教育、自我教育等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新课改中的“小”,至少有三:一、小个体。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二、小文化。实施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建设“文化大观园“。三、小课程。实施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建设“课程大世界”。
如何更好地唤醒(痛醒)教育者进行新课改,郭龙飞、片伟、田向洲、杨风利等老师展开了激烈争论,掀起了论坛新高潮!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优秀教师、学校课改办主任文晓龙和优秀课改人做了开门见山的叙述。
文晓龙从“为什么改”和“改什么”等两个方面做了详尽论述。(详见《都市头条——文晓龙:唤醒沉睡,新课改势在必行》)
陈明认为: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始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它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从教育1.0到教育3.0,我们看到了不同阶段教育的发展,都是为了适应这个时段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到人工智能时期,需要教育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这与标准化工业生产时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就不完全相同了。当然,教育作为培养人和成长人的一项活动,其基础性任务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我们看到教育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回归,回归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就必然会在一轮一轮的课改中不断的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以及方法。
通过本次论坛,我们要清楚新课改的推行不是立场问题,而是是非问题。早改,主动;晚改,被动;不改,反动!当然,目前新课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微观层面进展仍然很慢,因此,我们课改人还要不断努力,套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就是:课改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郭龙飞简介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师从陕西师大著名教授宋永成。现任介休十中任历史教师兼年级副主任。曾荣获晋中市高中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晋中市基础教育“三优工程”优秀案例一等奖,介休市模范教师,主持了一项山西省课题。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