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早上,“三湖教育线上论坛”第16期进入第二天。坛主孟国泰先生发了一则短讯,引发连锁反应。现以《唤醒与痛醒——新课改的“醒之道”》为题,整理坛友们的对话,以飨读者。
孟国泰(坛主):刚才,有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国庆节是怎样欢度的?我说,有人在唱歌欢度,有人在打牌欢度,有人在喝酒欢度,有人在旅游欢度……我们在“三湖教育论坛”上欢度!他问,大过节的,你们在谈论什么呢?我答:在谈论“新课改与家国情怀”!他问,这个还需要谈论吗?我答,很有必要!他问,为什么?我答:因为许多人还不想改。我们昨天还在对“早改,主动;晚改,被动;不改,反动”进行讨论呢!他问,你不是说过“课改是国家意志“吗?我答,说过呀。他说,课改既然是国家意志,不改,当然就是反动啦!他的话入木三分,震耳发聩,唤醒沉睡,我无言以对。对此,坛友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郭龙飞(模范教师):确实是这样,课改是国家意志!每位公民皆应履行其职责!
片伟(知名教师):为什么要用“改”这个字呢?
褚清源(教育名记者):“改”和“不改”不是选择题而是是非题。今天教育人首先要坚守课改立场,而课改人则要坚守学生立场。课改立场和学生立场互为解释、互为灯塔的。
孟国泰:清源一针见血!立场就是意志,立场就是方向。没有方向,必然迷茫!
褚清源:为什么需要“改”呢?不是因为国家要求改革了才去改革,而是因为每个时代的教育人们都不满意,每个时代的教育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投身改革这件事要么是被唤醒的,要么是被痛醒的。总之,只有醒的人才会投身改革。
郭龙飞:确实如此!
孟国泰:看到今天的新课改人的某些遭遇,我又想起了“人血馒头”。许多教育人坐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却对新课改持观望态度,甚至是反对态度。如何才能唤醒(痛醒)这些装睡的人呢?
文晓龙(课改办主任): (见《都市头条——文晓龙:唤醒沉睡,新课改势在必行》)
孟国泰: 谢谢晓龙的唤醒角度!
王虎(特级教师):(点赞)
褚清源:关于课改的实施,在顶层设计上要“全”,即全面、完整,在具体行动上要“小”,即从学校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最近发展区里以最小行动策略开启课改。
杨洪定(优秀教研员):(握手)
孟国泰:谈论“新课改”,我不由自主地又一次想起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宣言》。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见《都市头条——孟国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宣言》《许秀芬:大爱无疆,立人无价》)
褚清源:遗憾的是,无论是“全”还是“小”,我们做得都不充分,都存在盲区和痛点。先说说“全”,在实践领域,不少学校往往会从迫切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出发,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就不自觉地过度放大这一部分的作用,而遮蔽或忽略其他部分。这样的课改现象比比皆是。再说说“小”,对“小”的忽略既是结构新的,也是文化性的。佐藤学主张用三只眼做教学研究,即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三只眼谈的就是宏观、中观、微观。现实情况是,在微观领域我们研究的颗粒度还不够细。
孟国泰:现在的课改,“以偏概全”“抓大放小”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家可围绕清源的这个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褚清源:(致谢)
郭龙飞:褚老师说的是!具体到微观层面,进展很慢。
孟国泰:我认为,新课改中的“全”,至少有三:一、全面性。1、顶层全面设计。文化、课程、课堂、管理、质量,一个都不能少。2、全面开展“体、情、智、创、和”,一个都不能少。二、全体性。从个体出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三、全教性。婚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万物教育、自我教育等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新课改中的“小”,至少有三:一、小个体。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二、小文化。实施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建设“文化大观园“。三、小课程。实施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建设“课程大世界”。
李伟(知名校长):(点赞)
杨风利(知名语文教师):课改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装的下,装的好才是王道。从宏观到微观,从教育层面到老师个体,都有必要。大块课改不易把握不好参与,我们还是能够从小处着手,见效了再逐渐增加课改的点。其实,课改重在实效,重在点滴做起。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抓大不抓小,抓名不抓实,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诸如这些年不断的学光山、学洋思、学杜郎口、学永威、学衡水、学新教育……举全县之力,去的多是领导和他们信任的嫡系班主任,经费不少花,搞来搞去,出现的示范校、名班主任、名工作室,真正有多少学校和师生受益?所以,官方的不少活动,基层的老师几乎从没机会参与,有觉悟的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上课堂上悄悄实行自己的课改。扎实做起来,还是有成效的。所以说,一些民营的教育集团,一些私立学校,他们才真正敢于尝试,敢于全面参与课改,以期突破。而一些公办学校的课改,怕失败怕影响已有的成绩,未尝有这种勇气决心。
片伟:谁需要改?改什么?现在已经改到位的有谁,做个示范,更具体一些。长期改革的受益者有啥不同,比例多少?
郭龙飞:课改有三难。宋永成老师说西北名校共同体课改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对中国当前教改的清晰认识。从中可以看出课改何其艰辛!课改有三难:一是课改探索代价大。课改作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出现走错、走偏的问题,因此一些传统名校一般不会轻易尝试课改的,因为课改一犯错就得有人负责,然后一些师生立马就能得出一个看似高屋建瓴的结论:新课改就是瞎折腾,走形式,还是传统课堂好,至少务实,这类言论在国内就有很大市场。中国的教改走的很慢,也很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急于求成和一蹴而就的心理在作祟。这就好比姚明现在的篮球改革,这一两年看不到效果,国内一些网民就要求立马让下课,我虽然不懂篮球改革,但我知道,如果要急功近利搞改革,那就不如不要改革,因为毫无胜算的改革只能是折腾人。二、课改是个长期目系统的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家只为此看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成功,却没有看到之前历代君王为此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课改也是如此,它既是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也是一件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当课改文化形成后,课改离成功就不远了。三、课改需要一个漫长的唤醒过程。课改需要让很多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通过课改,应该试图唤醒每个教师和学生内心的主体性,唤醒每个教师的教育梦,赋能和发展每个学生,而这何等的艰辛和漫长!因此,当前课改需要的是众多不计个人得失的先锋官!
……
杨风利:一、从课改探索代价上看,有出当量入。我们知道“物有所值”这个概念,其实民办教育也好,公办教育也好,都是有教育投入经费计划的。从经费上考虑,投入多少那么应该期待收获多少。代价小,收获也就不会大。故参与的成本与期待值成正比例。二、从课改工程上看,宜制定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宏观指导微观、短期促进中长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从上到下,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尽量做好,何尝不是推动课改工程的一种动力呢?红旗渠的从无到有,启示我们“实干兴邦”,教育如此,课改亦然。三、从教育唤醒来看,也可以制定阶段性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去调整、优化并完善。固然课改不易,需要唤醒更多者参与。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先行者清醒者去影响、唉醒、引领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面对课改,只要有一个清醒者,就会有更多的清醒者。面对困难勇敢挑战之后,会有更多机遇和同行者。悲观有悲观的原因,乐观有乐观的理由。撸起袖子加油干,总会改善一点点。
陈明(优秀课改人):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始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它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从教育1.0到教育3.0,我们看到了不同阶段教育的发展,都是为了适应这个时段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到人工智能时期,需要教育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这与标准化工业生产时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就不完全相同了。当然,教育作为培养人和成长人的一项活动,其基础性任务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我们看到教育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回归,回归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就必然会在一轮一轮的课改中不断的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以及方法。
郭龙飞:您总结的很到位!学习了!
编者:看来,唤醒与痛醒,新课改的“醒之道”,任重而道远呀!
整合:青力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