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片走不出的蓝天!
文/图作者:饶晓辉
许多时候,我会把自己遗落在别处。只是当温柔的月光照进梦里的时候,依然会有温暖的意象袭上心头。而那一抹温暖,一定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出东乡城区,往东南方向行驶,趟过普安桥①,翻越坎头岭②,左拐驶进东乡最美网红路③,驱车不过十五分钟车程,来到一个叫林塘村的地方,这就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林塘村,确切点说叫竹林塘村。相传,解放初期全村周边有大大小小山塘水窟九十九口,村子里林竹茂盛,竹林塘村也因竹多林多塘多而得名。据老辈们讲,当年日子鬼子扫荡时,见到该村林木茂盛以及周边星罗棋布的池塘,都不敢贸然进村。得益于这天然形成的屏障,这个几百户的大村,在那个"抓壮丁”的年代,竟然没有一个成年男丁被征走。也就有了八十年代初期,周边很多村庄有大批从台湾回乡省亲的老兵,而几百户的竹林塘村竟然没有一个从彼岸归来的身影。
竹林居村千般美,塘绕农舍万户春。我的家乡竹林塘村,座落在赣抚平原东乡区境内,东黎公路绕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这里东南西三面环山,群峦叠嶂,风景绚丽,宛如生活在天然氧吧。北面万顷良田,地肥土沃,稻菽飘香,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林塘儿女。更让人称奇的是,村子中间一排天然而成的池塘,将该村一分分二,称为塘南塘北。每每夜幕降临,池塘两侧村舍透出的亮光映照在水面,宛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美不胜收。值得一提的是,在村东头小虎岭脚下,有一块叫“王种地”的地方,被村民视为风水宝地。为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十多户村民先后建房于此,后来,这些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成了国家的栋材。要知道,那年代能有娃儿考起大学,绝对算得上大喜事的。村民们都说“王种地呀!王种地,你还真没有辜负这个王种之地名”。当然,对于这地气之说,或多或少会有点,但我认为,更多的是离不开孩子们的勤奋努力。不是么?有这样一句话:天才出于勤奋!
其实,故乡于我,更多的只是儿时的记忆。我十多岁就在外求学,后来又参军在外,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南粤汕头工作二十多年。走过异乡,经历了异乡!我才知道,故乡与异乡是不一样的。异乡于我,只是我人生过往中生活的驿站;故乡于我,尤如一片走不出的蓝天。
有人说, 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若是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会把故乡的一切都想象得如画般美丽。即使贫瘠的土地,也能把它想象得流出蜜来。是啊!月是故乡明,近乡情更怯。公元二O一六年,在外漂泊N多年的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因为故乡,是我生命里永不消散的歌谣,也是我成长中的见证,更是在我灵魂疲倦时,从不忘却的归宿。故乡,你使我在沧桑世事中,树立起了永不倒下的信念,你的柔情是我心中,能所穿透灵魂的暖,是你在光阴背后,指引着曾执着和迷茫的我,我习惯看你故事,更怀念光阴背后,你走过的模样,故乡,你更是我心中最深长的牵绊。我回来了,我的故乡!我在岁月洗礼的路上,今昔已成长成人,带着成功和喜悦,带着这满腔热血,来探望你了,来听你的物语,看你的慈祥。
①一②为地名
③坎头至高坊这条长约三公里的县道,当年原东乡县县长汪长贤挂点虎圩时,在公路两侧种下的水杉树,如今已成为众多网友打卡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