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之门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在我国打开局面,成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信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等待一个有利于佛教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终于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迎来了它得以大发展的机缘。
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迎来它的大发展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简述一下我国有关神明崇拜和道德崇尚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由于人们自古就有对天的敬畏与崇拜,因此天命论很早就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宇宙观。而这种宇宙观的产生,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王权统治的确立下,人们受到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双重压迫,误以为自己的命运由天所掌控所支配。到商代,人们这种对天的崇拜发展到了极点,殷商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借助于上帝,把对天的祭祀看作头等大事,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民间的社会活动,如出兵打仗、农耕、狩猎、婚丧等,都要求巫问卜,祈告于天。
到了西周,人们感到“天命靡常”,统治阶级进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的天命转移思想。虽然这一时期天命思想加入了“德”之内容,但仍然承袭了殷人的天命宇宙观。由此看来,当时人们的信仰,依然表现为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他们把自然之天人格化,使得天有了自己的意志;他们把自然之天神格化,使得天具有了支配人间一切的力量。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一方面将人格化了的天改造为“天命”之天,另一方面,将“德”从周人天命思想中分离出来,作为社会伦理,建立起一套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崇尚。儒家这种天命论以及道德崇尚的思想,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便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延续着,最终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然而,儒家的天命论以及道德崇尚,虽然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但它不可能包罗万象,还需要其他思想和文化形式给予补充。再者,儒家的天命论以及道德崇尚,也不可能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能牢牢地左右国人的思想意识,掌控文化发展的全局。
事实正是如此,自东汉晚期以后,社会持续动乱,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力的相互攻伐,从两晋时期的战乱不断,到南北朝时期的混战。在这四个来世纪里,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均像草芥一样,不断地被战争机器所吞噬。那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人人自危,整天处于极度恐惧中。再者,两晋是一个不尚道德,充斥暴力的朝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又去那里讲道德伦理?至于说天命信仰,更是变得一钱不值,人之天命的好与坏,时时都有可能发生逆转。由于天命在社会实践中的极度不稳,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求其他信仰。因此,转向祈求大慈大悲的菩萨来保佑,便成为了必然。于是,原有信仰破灭了的人们纷纷皈依佛门,其中为躲避战乱者有之,为获得心灵慰藉者亦有之。
值得一提的是,在皈依佛门的人群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那就是不想与乱世为伍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见佛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清静天地,感到隐世不如出世,便皈依佛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知识分子选择皈依佛门,决不是一种无奈之举,而是与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细究的话,则是由于魏晋时期的“玄学”打开了通往“佛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