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千年,墨香四溢》
——评宋虹<千年书法(六章)
文/静川
我与宋虹相识已数十载,曾为其散文诗组章《大瓷之殇》写过评论。如今,他又以《千年书法》(六章)这一力作再次吸引了我的眼球。
宋虹,本名唐树文,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诗创作领域造诣颇深。他出版了多部散文诗集,如《微雨丁香》《带伤的月亮》等,还主编了《关东散文诗丛书》三辑共 31 本以及《关东散文诗阵容》。其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还被收入多部辞书,如《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等,足见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作品的经典价值。
在吉林地区,宋虹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他积极参与当地文学交流活动,与吉林市的龙潭区文化馆联系紧密,为当地文学创作和推广不遗余力。其作品在全国性报刊发表并获奖,展现出卓越的创作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吉林地区文学的发展。此外,宋虹还热心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如复刊《龙潭》等内部刊物,为地方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
宋虹的《千年书法(六章)》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将千年书法艺术的璀璨光芒与深厚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组散文诗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引领读者穿梭于时空的长廊,探寻书法艺术与历史、人性、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程邈与隶书”这一章节中,宋虹开篇便以冷峻而客观的笔触描绘了程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地位。“一个在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在浩瀚的历史中是留不下名字的。秦时天下有三十六郡,郡下有县数以百计,县衙里的小吏成千上万。”寥寥数语,便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框架之中,凸显了其平凡与渺小。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小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程邈在云阳监狱中的创举,并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其对文字书写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的结果。他对李斯小篆的删繁就简,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字演变规律的敏锐洞察,更彰显了他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程邈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创造出了隶书这一实用性极强的字体,为文字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这三千字,便可急报军情,兵马粮草、进退胜败,片刻间,已随八百里快骑奔驰而去。”作者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隶书在传递信息方面的高效与便捷,凸显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程邈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更在于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文字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治理。
在“蔡邕与飞白”一章中,宋虹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巧合的场景——蔡邕在鸿都门外等待皇帝召见时,工匠们整修鸿都门的举动为他带来了灵感。“这是怎样的天光呢?必是晴日方好,柳弱花繁。”作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宁静的氛围,为蔡邕的灵感迸发埋下了伏笔。这种看似偶然的机缘,实则是蔡邕长期以来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的必然结果。
蔡邕多才多艺,他的焦尾琴和才华出众的女儿都展现了其艺术世家的背景。艺术的相通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音乐到书法,从文学到绘画,他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正如达芬奇所说:“绘画是一门科学,绘画科学的第一条原理就是: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模仿者。”蔡邕的飞白书法,正是他对生活中美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达。
“且不说你在嵩山得素书三年读诵,且不说你于太学写《五经》观者如市,你的一笔飞白,挥洒开来,直到今天,仍如缥缈的云雾,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蔡邕过往经历的简略提及,进一步烘托出他的飞白书法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飞白之妙,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空灵与飘逸之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审美享受。
“行书之《兰亭集序》”无疑是这组散文诗中的华彩乐章。永和九年的那个春日,绍兴兰亭的山水间,文人雅士们的曲水流觞成为了千古佳话。“王羲之已经醉了,但不能拂了众人的好意。醉酒后的右将军,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执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兰亭集序》。”宋虹生动地描绘了王羲之醉酒后创作的情景,将其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自由奔放的才情展现得栩栩如生。
《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工整细腻、妍媚华丽的字体,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那简简单单的二十来个‘之’字,被他写得百般变化,千般奇妙。”这一细节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超境界和创新精神。正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兰亭集序》在神韵、气质、骨骼、血肉等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然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非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它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文人的精神追求。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他们在山水之间饮酒赋诗、挥毫泼墨,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行书之《祭侄文稿》”则展现了颜真卿书法艺术中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力量。那一夜,颜真卿在悲愤交加中奋笔疾书,“那一页麻纸上,如同江河决堤气势磅礴。颜真卿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涂涂抹抹,已是心手两忘。”作者通过对颜真卿书写过程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痛苦和悲愤的情况下创作而成,它超越了一般书法作品的形式美,而达到了情感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他的血和泪,是墨色的浓浓淡淡,他的愤与悲,是笔势的疾疾徐徐。‘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一门忠烈,坍塌了颜氏的半壁江山,让这半百的老头如何捱过?”这段文字深刻地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悲壮故事和颜真卿内心的痛苦挣扎。
这篇文稿不仅是颜真卿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控诉和对忠义精神的坚守。它让我们看到了书法艺术在承载历史、表达人性方面的巨大力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祭侄文稿》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
在“行书之《寒食帖》”中,宋虹为我们描绘了苏东坡在黄州的落寞与凄凉。“在黄州的苏东坡是落寞的,寒食节里那连绵不绝的雨,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怎不让人心生悲凉?”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境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深沉的氛围。
苏东坡的《寒食帖》是他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结晶。“都说苏兄的《寒食帖》笔致优美,丰润跌宕,浪漫天真,但贴不上谁家的墙壁。正如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也不见谁把它贴于墙壁。人们总是喜欢喜庆祥和,所以,都愿意贴着赝品的‘惠风和畅’。”这段文字揭示了社会对书法艺术欣赏的功利性和表面性,同时也反映了苏东坡书法艺术的独特价值和超越时代的意义。
苏东坡的书法艺术,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与豁达。他在书法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精神。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寒食帖》见证了苏东坡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蜕变,成为了他人生哲学的生动写照。
宋徽宗的瘦金体在“瘦金体”一章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宋徽宗作为皇帝,在政治上或许有所缺失,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却令人瞩目。“每一次起笔,他都要一顿,都带着一点从此开始的意味;每一次收笔,都是对开始的回应。那纤细的笔画,也是有筋骨的。”作者对瘦金体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徽宗的瘦金体,既体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又展现了他个人的创新和突破。然而,这种艺术成就与他的政治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徽宗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皇帝,爱收藏,爱瓷器,爱花鸟,爱工笔。可务了正业的皇帝,哪一个到最后不也是丢了江山?”这一思考让我们反思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宋虹的《千年书法》(六章)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细腻的艺术感知和真挚的人文情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书法艺术盛宴。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书法作品的深入挖掘,作者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人性的光辉和文化的传承。这组散文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023.8.23.于乾丰园老宅。
附诗:千年书法(五章)
宋虹(吉林市)
作者简介:宋虹,又有笔名东方樵夫,195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出版有散文诗集《微雨丁香》《带伤的月亮》,诗集《肖马者说》《宋虹短诗选》,散文集《中年觉悟》,诗文集《九页集》(合著),随笔集《神派她来》,评论集《我评小诗三百首》。
程邈与隶书
一个在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在浩瀚的历史中是留不下名字的。秦时天下有三十六郡,郡下有县数以百计,县衙里的小吏成千上万。程邈是这千万个小吏中的一个,偏偏他又是与文字书写有关的一个。
他书写县衙的文书,也许要书写上报朝廷的奏章。据说他写得一手好篆字,在木牌上,在竹简上。他之所以留下了名字,是因为他坐过云阳的监狱。
坐过监狱的人也成千上万,老死的默默无声,出狱的一蹶不起。他在云阳的监狱里,把李斯的小篆删繁就简,化成了隶书三千。有这三千字,便可急报军情,兵马粮草、进退胜败,片刻间,已随八百里快骑奔驰而去。
程邈,千万小吏中的小吏,十年牢狱,却做得千年功绩。
蔡邕与飞白
这一天你在鸿都门外,你怀揣文稿,等待皇帝的召见。
这是怎样的天光呢?必是晴日方好,柳弱花繁。你在鸿都门外等待召见,工匠们在整修鸿都门,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工匠用刷帚在墙上刷出了文字,这给了你一个悠长的灵感。
这时,我想起了你的焦尾琴,想起了你多才多艺的女儿。艺术总是相通的,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且不说你在嵩山得素书三年读诵,且不说你于太学写《五经》观者如市,你的一笔飞白,挥洒开来,直到今天,仍如缥缈的云雾,若隐若现。
行书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那一日,据说是惠风和畅。绍兴兰亭的山水间,文人雅士们在一条流水旁喝酒,这喝法叫曲水流觞。流水浮着木碗,木碗里盛着酒,这酒,是诗的引子。这一天的流水,曲折回环,这一天的酒,闪烁诗篇。
王羲之已经醉了,但不能拂了众人的好意。醉酒后的右将军,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执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兰亭集序》。那工整细腻,那妍媚华丽,仿佛得了神助。就说那简简单单的二十来个“之”字,被他写得百般变化,千般奇妙。从此,王羲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有一个聪明的道士,用一群白鹅换了他的《黄庭经》;但有一个卖竹扇的老婆婆,扇子上题着王右军的字。这个爱养鹅的王羲之啊,这个怀揣悲悯的右将军啊。
几百年之后,唐太宗也知道了《兰亭集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幅字流转了多少岁月,终是到了皇帝的手中。从此这幅字是他一个人的,即使死去,也要陪他葬于坟墓。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醉酒的王羲之,不知道后来的事情……
行书之《祭侄文稿》
那一夜,颜真卿悲愤。油灯的火苗啊,摇摆复摇摆,跳荡复跳荡。
那一页麻纸上,如同江河决堤气势磅礴。颜真卿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涂涂抹抹,已是心手两忘。唯有一腔悲愤百种哀思千番焦虑集于心头,那支颤栗的毛笔,才写下了万般跌宕。
写完这二百三十四个字,颜真卿几乎耗尽了半生的心血,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力气。他的血和泪,是墨色的浓浓淡淡,他的愤与悲,是笔势的疾疾徐徐。“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一门忠烈,坍塌了颜氏的半壁江山,让这半百的老头如何捱过?
那一页麻纸在老木桌上,墨迹仿佛是渐渐风干的血迹,油灯上摇摆跳荡的火苗,亦如社稷烽火渐渐暗去。
这时候,他是一个平静的老头,遥向东方,等待他侄儿的魂,悠悠归来。
行书之《寒食帖》
苏东坡是一个高标自许的人。他写了一幅字,卷后留下数尺空白,他要等五百年后的人来作跋。五百年后,有不少人说到他的书法,但谁敢在他的白宣上留下墨痕?
苏东坡是一个好酒的人。那一夜,他和米芾写了三百张宣纸,那一夜,两个写字的人,算是把酒喝透了。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落寞的,寒食节里那连绵不绝的雨,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怎不让人心生悲凉?写诗的苏东坡,久雨也伤,贫困也伤,贬谪也伤。伤到深处,他研墨提笔,写下了《寒食帖》。
都说苏兄的《寒食帖》笔致优美,丰润跌宕,浪漫天真,但贴不上谁家的墙壁。正如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也不见谁把它贴于墙壁。人们总是喜欢喜庆祥和,所以,都愿意贴着赝品的“惠风和畅”。
而人间更多的,是凄苦与寒凉。
瘦金体
两千多年,据说有皇帝四百多位,文韬武略,纵横天下,即使有几个不争气的主儿,洋洋千秋史,也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但要说到书法,创造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该是千古一帝。
每一次起笔,他都要一顿,都带着一点从此开始的意味;每一次收笔,都是对开始的回应。那纤细的笔画,也是有筋骨的。阿谀奉承者把宋徽宗的字叫作“瘦金体”,这一个“金”字是贴上去的,其实,还是应当把他的字叫瘦筋体更为妥帖。柔弱的皇帝,唯有在字上显示他的一点筋骨。
宋徽宗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皇帝,爱收藏,爱瓷器,爱花鸟,爱工笔。可务了正业的皇帝,哪一个到最后不也是丢了江山?
你是一个艺术的皇帝,走在艺术家的队列里。
发表于《诗潮》2022年11期
责任编辑: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