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西姑井,井台宽阔,周边绿树成荫,是村民们生活的重要水源。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村民们便在清晨和黄昏时分,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取水。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在炊烟袅袅的乡村,西姑井的水,滋润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而如今,西姑井虽然未曾干枯,但黑幽幽的井水,可见已经多少年未有人使用,井壁上长满青苔和杂草,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与这口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喧闹的街道,唯有一个井台孤零零地突出街面,与电线杆为邻相伴春秋。阳光明媚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在这里聚集,他们或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或躺在树下的竹椅上,享受着阳光的恩赐,孩子们则在一旁打闹嬉戏,他们的欢笑声和尖叫声,仿佛为老人们带来了活力。老人们在这里聊天,他们谈论着村里的往事,谈论着生活的变迁。有时,他们会聊起曾经在西姑井边取水的日子,那些甘甜的井水,那些清凉的绿荫,都已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它不仅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村民们的情感和记忆。
“西姑井”,据说是在明朝时,附近一座庵堂的尼姑们所挖掘的水井,水清味甘,泉水源源不断,即使久旱无雨,河水干涸,这口井的水依然如故。当时的这里还是一片菜地,应为庵堂的尼师们所开垦种植的。那时,庵堂的尼师们,每日清晨都会早早起床,她们穿着宽大的袍子,手里拿着木瓢,一瓢一瓢地舀起井里的水,为菜地灌溉。那些绿油油的菜苗,在井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生机勃勃。每当黄昏时分,夕阳洒在菜地上,井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尼姑们会坐在井边,一边取水一边聊天。她们谈论着庵堂里的日常,谈论着菜地的收成,谈论着生活的琐事。那些声音,伴随着蛙鸣和虫叫,交织成了最美的生活乐章。西姑井的水,是那么的清冽,那么的甘甜。它不仅为庵堂提供了日常的生活用水,更为那片菜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它是尼姑们的骄傲,是她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在那个年代,尼师们为了解决庵堂众人的生活用水,不辞辛劳地挖掘了一口深井。这口井的水质甘甜清爽,深得大家的喜爱,也成为了庵堂的一大特色。因为这口井为庵堂尼师们所挖,所以人们便唤做“师姑井”,这个名字带有一种亲切和敬意。每当清晨或黄昏,尼师们便会提着水桶来到井边,轻轻放下桶子,听着井水涌动的声音,仿佛在倾听大自然的歌声。这个过程,充满了宁静和祥和。后来“师姑井”的名字在口口相传中,逐渐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的变化,或许是因为谐音的缘故,最终这口井被叫做了“西姑井”。但无论是“师姑井”还是“西姑井”,这个名字虽然与原来的名字有所出入,同样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那些为我们的生活付出辛勤劳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