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眺太行之峻,东凭黄渤之渊。北拥黄河之浪,南仰泰岳之巅。”何处登临四望如此天高地迥?“春则桃夭灼灼,夏融荷韵田田。秋望雁阵南翔,冬观雪舞楼前。”何地四季如画景色如许?“人生逆顺无常,当守超然之道,顺不骄纵,逆勿颓倾。”何文由物及人如此治愈?
以“超然物外”之心境方能“守超然之道”,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娓娓道来:“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因不纠缠于俗物而快乐相伴,故其台名曰“超然”。
有感于“超然”之意境,继密州(诸城)超然台建成250年后,济南“超然楼”在兴胜绝佳之地大明湖拔地而起。历经700年风雨沧桑,“超然楼”成为一座独一无二的地标建筑,入夜时分,璀璨一刻,不知多少人为她的绝美而迷醉而倾倒。
“迷醉”之下才有了我眼前的《超然楼赋》,才有了开篇那些《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才有的句子。赋的作者宋俊忠是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都市头条 济南头条》主编,名满齐鲁文坛,诗文辞赋信手拈来。
这信手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是才气更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爱屋及乌是也。
“心若湖明,耳聆泉声,方能宠辱皆忘,笑看枯荣。”
“超然之楼,非独观景之所在,实乃悟道之修省”。岂是观楼,实乃悟道。
在“超然物外”的参悟中,苏轼渐悟“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是一种恰到妙处、适可而止,留意则是一种难以自拔、迷不知返,“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寄情于物,即使微小的事物也能带来快乐,即使珍贵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而沉溺于物,即使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珍贵的事物也不会带来快乐。
在《宝绘堂记》中,苏轼借人说事道“超然”,刘备有雄才大略,却喜欢编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蜡制的鞋子。此“寓意于物”,令人乐此不疲。也有反面典型,钟繇为了得到书法名帖甚至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因为书法互相猜忌;桓玄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内。这些人都因为对书画过于留意而给自己带来了祸患,甚至害了国家,丢了性命。
苏轼还现身说法,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超然”明镜。他年少时视书画如珍宝,生怕失去自己的收藏,也担心别人借赏而不肯完璧归赵。后来悟到 “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于是态度大转,收藏交流处之淡然,如烟云过眼、百鸟过耳,欣然接受但不会念念不忘。从对书画的沉溺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 “寓意” 而不“留意”。
“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西游记》第九三回中,唐僧“邂逅”假公主招亲,绣球从天而降砸个正着,面对这如花似玉的美眷、可遇不可求的美事,不撂挑子甚至表现得波澜不惊,只有“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
钟情而不陷于情,知进而不燥于进,识退而不馁于退,悟得而不骄于得,了失而不愁于失。 “无我”、无执念,不为外物所役,看开、放下,何人不修?何人醒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酒趁年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苏轼以“超然”之态为我们树立了治愈千年的样板。
静里闲谈古与今,超然物外是胸襟。
登斯楼也,“方臻超然之高境,得旷达绚静之心灵。”同样,俊忠先生在《超然楼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抵达“超然”彼岸的路径,一剂“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灵丹妙药。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人生无论何种境遇,只要你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在不懈的攀登中每一层楼都会风景别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