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渐至 寒露满枝》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十七)
宋厚健文
寒露,二十四节气之十七,
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
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深秋渐至,寒露满枝。
寒露时节的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凉。
寒露是一个成熟内敛的节气,
万物在这个时候褪尽了夏天的喧嚣和艳丽。
天气不断转寒,深秋已经到了,
寒露如玉,夜凉如水。
乌桕微丹菊渐开,
天高风送雁声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
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
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
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瑟。
寒露,在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说,
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
为深沉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关于寒露还有“寒露过期,过水要寻桥”之说,
寒露之后的节气便是霜降,
隐约可以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寒露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
对于种植户来说,
是一个比较繁忙的时节。
北方玉米开始收割,
花生、莲藕、芡实、大豆等,
农作物主要在这个季节收获。
冬小麦开始种植,
农谚有:“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南方地区的晚稻处于抽穗扬花期,
注意避免寒露风对农作物的危害,
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农作物生长,
这一时期正是秋收、秋种、秋管的关键时期。
寒露落雨,烂掉谷子,
寒露天无雨,冬季雨雪多,
寒露怕晴天,天晴冬不冷,
寒露有雷声,来年雨连连,
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雪连,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
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南来北往的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队向南迁移,
接着各种鸟雀都不见了;
又有形似鸟雀的蛤蜊留在沙滩上;
最后各种各样的菊花相继开放。
寒露,从秋凉转为秋寒,
这时气温干燥,昼热夜凉,
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在饮食上,要少吃辛辣刺激、熏烧食物,
多吃养阴润燥功能的食物,如山药、莲藕、百合、板栗等,
合理养生、顺应节气,对健康十分有益。
寒露,在民间有吃糕、吃螃蟹、钓鱼的习俗,
重阳节一般逢着寒露气,“糕”与“高”同音,
重阳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在江南地区,人们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
在北京,寒露前后与芝麻有关的食品最受欢迎,
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都成了热门食物。
寒露登高,露水增加,气温下降,
此时有些地区出现霜冻。
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
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
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去处。
寒露天气凉爽,适合户外活动,
登高望远不仅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人们通过登高望远,可以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和自己的美好祝愿,
让人感受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古人寒露登高望远的诗句有:
“闻道秋来,登高望断,天边不见归来雁。”
“登高望远盼归雁,青草挂露催日寒。”
“蓝天处处看流云,怪状缤纷。
风吹叶落金秋凉,寂寞荷塘。”
“叶褐金斑鸟喜鸣,乡谣鹊起野田行。”
踏着先哲的足迹,找寻秋日的浪漫,
感受丰收的喜悦,加深生活的体验。
霜打枝头秋意浓,窗前柿树挂灯笼,
街边银杏似蝴蝶,漫天遍地黄金甲。
九月赏菊文化节,菊韵金秋植物园,
满园金盏银盘盛,愿得年年此日佳。
人涌香山十月情,山峦枫叶染红袍,
观景台上秋风爽,姹紫嫣红分外骄。
漫步西山红叶节,寒露挂霜满枝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生短暂要珍惜,夕阳映照霞满天,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等图书。荣获全国文学大奖赛多项大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