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故乡桥
文/沈五群
我的故乡环城皆泉。泉多水就多,水多河就多,河多自然桥就多。
在故乡诸多河流上,一座座桥梁姿态万千,宛若一幅幅水墨丹青异彩纷呈。
俯瞰故乡的桥,有的像一阕彩虹横空,有的则似一张拉开的弓,有的宛若亭台楼阁一样美,有的恰似庙宇宫门般的神奇,各有千秋格外令人青睐。
故乡那一座座石桥、木桥、曲桥和古桥,清一色横跨在故乡的山水之间,把天然隔绝的僻壤绝地,巧妙连接延伸,组合成一条平坦而畅通的大道,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的故乡古属黄河流域,今属海河流域。境内拥有滏阳河、老漳河、大运河等河流21条,河道总长达1052公里。
遥在人类原始时期,古黄河流域的河道上是没有桥的。为了过往方便,故乡的聪颖先人,便在河道上筑起一道道石磴,构成了便于跳跃而过的原始桥梁。
后来,故乡先人又伐木横架河上,美其名曰“独木桥”。
据有关史料记载,遥在公元前1360年,如日中天的商王朝,便在故乡附近的老漳河上,破天荒建起了一座独具特色的巨桥,使其成为故乡第一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桥。
随着文明社会持续发展,故乡的诸多河道上,便逐渐架起了大大小小、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石桥和木桥。
据史料记载,在故乡周边的河道上,清末以前修建的古桥便有近百座,桥型风格千姿百态,均为单孔或多孔石拱桥和石板桥。
诸如故乡的梅花桥、福禄桥等诸多古石桥,差不多均是清朝以前修建,其桥型风格各有千秋。
故乡具有代表性的古石桥,毫无疑问当属豫让桥。
战国时期,在赵国都城北郊的鸳水河上,建有一座石桥名叫“五里桥”。
晋国义士豫让,为替主人智伯报仇,涂漆吞炭隐藏于五里桥下,伺机刺杀赵国帝王赵襄子。
遗憾的是,豫让三次行刺均以失效告终,悲愤的他恳求赵襄子脱下一件外衣,让他剁衣泄愤后,便挥刀自杀于五里桥上。
为纪念豫让舍身感恩为主报仇的义举,故乡人便把五里桥更名为“豫让桥”而遐迩闻名。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曾亲眼所见,一座气势磅礴的豫让桥凌空飞架,造型独具匠心的桥孔,宛若一轮明月从水面冉冉上升,远望近瞧格外壮观。青石浆砌的豫让桥,其桥面长达10余米,两头与路面形成长长的坡度。6米宽的桥面,可使两辆马车并排而过。
一幢雕刻精湛的青石碑,高耸桥头一侧,展示着这座古石桥的不同凡响!
修桥铺路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故乡的桥梁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好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仅在故乡境内,便先后建起了好多座各具特色的桥梁,恰似一道道耀眼的彩虹,遍布在日新月异的大地上。 位于故乡野沟水库上游的野河大桥,全长240米,高15米,面宽7米,筑有九墩十孔,造型奇特壮美,格外引人入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故乡七里河上的钢铁大桥,科学采用钢管拱起混凝土浇筑,匠心独运构成了下承式提篮状的桥型,拱圈内倾新颖壮观,全长293米,拱高37米,桥面宽36米,大桥主跨148米,大气磅礴臻于精妙,霸气侧漏独占省内单跨式桥梁的鳌头。其桥色之美令人羡慕,其桥神之威令人震撼。南来北往的游人打此路过,凡是看到这蔚为壮观的大桥,无不为之击掌叫绝。
故乡的桥纵贯东西,一座座木桥和石桥,平铺在大小河流上,宛若一幅幅水墨丹青异彩纷呈!
故乡的桥横跨南北,一座座钢铁骨架的混凝土浇筑桥梁,恰似一道道彩虹姿态万千!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文学》杂志签约作家、《华东散文》微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