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因材,新课改呼唤“七大回归”——
1. 回归到人本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内在需求。新课改倡导从个体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2. 回归到创新
新课改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回归到社会
教育始终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课改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它通过引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回归到生活
新课改倡导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它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回归到终身学习
新课改也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彰显了“因材自教(自育)”的时代要求。它鼓励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 回归到跨学科整合
新课改鼓励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科过度细化的一个回归。
7. 回归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课改也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它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AI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是一种教育的回归,更是人本的回归,回归到教育的本位、本体、本质,即从个体出发,培养“体、情、智、创、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
作者简介
陈明,四川人,从事教育工作40年,一直做教育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