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各式信息爆炸,不要说是非分辨能力尚弱的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人也不由自主地被各种信息影响。“韩流”“美流”“日流”等成为当下很多孩子盲目追随的潮流:身穿和服在抗战纪念馆或者烈士陵园参观;追求所谓的西方“自由和平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追求那种病态的“日式美”,男孩子不再有阳刚之气,抹脂涂粉,追求“精致美”……这些现象令人担忧,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还不能简单粗暴地去否定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因为那只会把孩子们越推越远。
孟国泰先生倡导“从个体出发,厚植家国情怀”,我深以为然。爱国爱家不是口号式,也不是强迫式,而是要真正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家国。
他们未必不爱国,只是生逢和平时代,那些枪林弹雨不要说他们,就连我们大多数教育者也没有亲历过,如何让他们真正共情呢?
与其强迫他们共情那些艰苦历史,不如先让他们感受当今祖国母亲之强大,举个例子:疫情期间,世界各国一片混乱,唯我泱泱中华措施得力,保百姓安宁。某天吃饭,我的婆婆,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发出感叹:“哦哟,还是我们中国好,疫苗免费打,吃的用的还有人帮你送上门,饿不着冷不着,生病了国家还帮你医,其他那些国家的人太可怜了,还是我们好,生在了这个大中国”。我认为这就是家国情怀,虽没有喊大口号要去保家卫国,但是却是发自内心的认可祖国。
再说说我的学生们,他们青春正少,喜欢一切新鲜事物,喜欢追逐各类的明星,他们也会追崇日韩潮流,但是当奥运会比赛期间,他们一边倒的都是为中国队队员加油,他们活泼好动,但是只要听到国歌响起,便会面向国歌安静站立至国歌结束。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新闻通讯稿《别了,大不列颠》,讲的是香港回归。那一天,我给他们看了香港回归的全过程录像,当中英交接完毕,五星红旗伴随国歌在香港上空升起时,我的学生们全体起立,一起跟着视频唱起了国歌。
那一刻,我认为,为祖国自豪骄傲的种子已经种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培养家国情怀,不是一味地否定那些所谓的不爱国的行为,而是要让新一代的年轻人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到如今中国的强大和面临的各类国际困境,让他们明白,并不是让他们沉浸过去,而是希望他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借当今强国之风,奋起有为,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做贡献!
如今,都在说,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任重道远。不包办、不偏颇、重引导、罢说教,我们要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先把他(她)的个体文化、个体课程、个体课堂、个体管理、个体质量建设好,让他(她)真正从内心认可伟大祖国。
尊重学生个体,既不放弃共性也不阻止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我们才能在他(她)三观形成的各个阶段“拨乱反正”,家国情怀也才能真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直至成为参天大树!

作者简介
梁晶晶,勐腊一中高334班班主任、语文教师。由于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她所带的高三334班,很快成为了全校课改示范班,她自己也成为了“边陲课改名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