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九鼎山
——莱芜区苗山镇常庄村 “移风易俗”常庄模式探寻
郑子田
九月的常庄大地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沃野阡陌,碧空如洗,一派丰收的景象。按照区里的安排,我要去苗山镇常庄村采风,探寻该村“殡葬”制度改革后的情况,以此揭开“常庄模式”的面纱,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顺利进行。
伴随着“移风易俗”文明丧葬的进行,新农村建设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以此带动农村殡葬制度改革规范推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常庄村位于莱芜区东北部,距莱城有30公里的车程,隶属苗山镇,属于太沂山区余脉。村里现有560户,1460口人,土地 1800 余亩,山场面积约3000亩。该村五谷杂粮均有种植,主要是玉米和蜜薯。经济作物主要是黄烟、小黄姜及猕猴桃等。辖区内有出口企业4家,主要以工艺品和锻造为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口、土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紧迫突现,已严重制约着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摆在了村“两委”成员的面前。
根据上级文件和国家关于《殡葬制度改革》的精神,村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针对本村的现状,学习文件,吃透精神;外出学习经验,几经波折,制定了管理办法和规划。大体原则是:在保持现在殡葬办法实施的基础上,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先简后难,逐步集中。建设本村公墓,集中使用土地,利用山地荒滩,绿化美化墓区,这理应是对逝去者的尊重和最好的缅怀。
考虑到村民一时接受不了迁坟和对逝者冢头集中进公墓的问题,村两委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努力,这个有二十几个姓氏的村庄村民都想通了,并积极配合,工作才有序进行,开展了起来,社会反响好。
自2006年开始,村两委通过多次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在村北面,九十九顶摩云山前建设村级公墓。“九鼎山公墓”在村的北一公里处,坐北朝南,占地15亩。公墓背靠海拔500多米的摩云山,村里在原来野草树木整修的基础上,栽植了松树和柏树。公墓周围新垒砌的石堰与农田隔开,花岗岩公墓牌坊,门口建有管理房和洗手间,扫墓奔丧工具物料齐全,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公墓中建有380、1680、4180元不等的三种墓穴,苦主可以为逝去的亲人选择墓穴,此外本村的五保户墓穴免费,墓穴中所有的墓碑是花岗岩材料,包括在墓穴成本之内。其余的如纸钱、香、敷料及缅怀所用的东西等一应俱全,符合消防要求,均有公墓管理处提供,村民听从安排,防止和杜绝火灾以及安全事故发生。从这几年运作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村民自觉,没有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治安好。
截止目前,已建设墓穴700个,累计投资200余万元。现在正值深秋季节,远远望去,公墓掩映在绵延数平方公里的九鼎山腰上,威严肃穆,庄重祥和;你从九鼎山南门望南看,一道流域像一条缎带延展向南而去,淄河汶水汇流向村的西南流去,千里之外的杨子江等着它的到来。
常庄村有古老的历史,常庄村有灿烂的文化,常庄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一直是一方行政区域中心,地处于莱芜、淄博交界处,是齐鲁古道孔子夹谷会盟必经之地。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就发生在常庄、南博山一带。常庄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是莱芜八大集之一。现在走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时空隧道敞开,仿佛回到了三百年前,沧桑风雨,时空变迁,叫人感慨万千,情愫已泪粘。
常庄村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参军支前,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抗日名将廖容标司令员在这里指挥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多次战役,遗迹犹存,后人敬仰。今天的常庄村已实现了小康现代化,是无数志士仁人和代代辈辈的父老乡亲用勤劳智慧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得来的,万分珍贵。我们赞美他们,学习他们,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教育和鼓舞我们的后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图强,革命代代无穷期。做好文明殡葬工作,这是对先烈和逝去的人的最好的纪念和缅怀。有人说: 九鼎山风水极好,我们说,常庄村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是最好的风水,都是最好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松柏冢累累 都是春天的模样回归。
我漫步在九鼎山下的林荫路上,苍翠欲滴的松柏树矗立在柏油路两旁,伟岸、挺拔、葱笼。

我们向为革命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我们向逝去的先烈和人们致敬!
衷心的祝福常庄村和常庄村的人民生产生活明天更加美好!
——滋田20240928于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常庄村,为“移风易俗”“常庄模式”而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