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改本身就具有家国情怀的内涵
新课改作为改革大概念下的一个小概念,我们要谈它,就得把它放在改革视域下来审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一览众山小地看清新课改的全貌,认清新课改本身的家国情怀内涵。
那么,何为改革呢?改革是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以适应客观情况。以中国古往今来的改革为例,我们会发现改革本身就肩负着拯救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比如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毫无疑问,它们都是围绕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一目的而展开,旨在实现富国强兵。到了近代,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所有的改革几乎都侧重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旨在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再到现当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渐确立和发展,我们的土地改革也好,改革开放也罢,抑或今天的新课改亦是如此,我们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拿我们教育领域的新课改来说,我们国家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国家新课改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国家急需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通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模式、高考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改革,以此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否则高考制度也会和1905年的科举制度一样,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由此可知,新课改本身就承担着为国培育新式人才的使命,所以其内涵本身就具有家国情怀。
二、 从新课改的课程改革看其家国情怀
新课改包含三层涵义:新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和新课堂改革。我们接下来主要从新课程改革来见微知著,一起探讨。新课改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历程,接下来我们一起审视其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一)以“双基”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双基”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是在1952年——2002年的这50年时间,这一时期国家经历了文革,正处于处于拨乱反正、恢复秩序时期,此时强调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当时比较强调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完整性,教学方式基本是靠灌输,学习方式以理解、记忆、训练为主等。
“双基”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学生“双基”强,但过于相信结论,质疑能力差。这与教育的宗旨是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和目标有很大距离。随着时代发展而需要改革。21世纪的“三维目标”又应运而生。
(二)以“三维目标”为主题的改革发生在2002年——2022年的这20年时间里。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双基”有继承,也有超越。知识与技能继承双基,过程与方法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注。三维目标的优点是“见人”,但缺点是培养人的力度不够。
“三维目标”实行中的争议:知识与技能有所弱化,过程与方法“游离”,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21世纪之初“三维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由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培养转变,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由于三维目标是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切入的,未能与学科有效的结合,造成许多老师在课程实施中淡化了学科性。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点呢?核心素养来了。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在2022年——至今。之前,2013开始研制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2016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到2018年1月公布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开始进入基础教育,直到202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核心素养是对人的真正培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是一种成就标准,是更加凸显人的发展的标准。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本质上凸现的就是从人对知识的认知到知识对人生的意义的转变,这就是我们这个素养时代为之自豪的事情!
当下国家的转型与改革过程中,我们急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那么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才呢?毋庸置疑,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最主要的是还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对家国有了认同感和责任感,我们的国家才算是找到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这场新课改的真正使命所在!
三、小结
无论从新课程改革、新课堂改革本身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它们的新方向、新要求来看,其都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换句话说,新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新课堂改革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其使命就是通过教育的革新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这一伟大使命,就需要我们教育界齐心协力,勇挑重担,将教育的视野不再局限在二维平面,应该上升到雄鹰视角来瞭望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新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新课堂改革,动作看似微小,意义实则重大!
郭龙飞简介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师从陕西师大著名教授宋永成。现任介休十中任历史教师兼年级副主任。曾荣获晋中市高中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晋中市基础教育“三优工程”优秀案例一等奖,介休市模范教师,主持了一项山西省课题。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