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 鱼 台
沛然
我要说的钓鱼台,不是北京那个大名鼎鼎,蜚声中外的国宾馆。而是家乡的一处自然奇观。
亿万年来,他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端坐在紧靠辛庄河南岸的锦龙山背面。深情而又安详的凝视着脚下的大地。
锦龙山在沂蒙山一支小余脉的末端。这余脉长二十千米左右,海拔一百多米。呈东西走向,经过最末端的丘山岗,就是古代牟城遗址。
这里是牟汶河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牟汶河名称的由来。
这支余脉的阳面相对平缓,遍布梯田,适于耕作。而背面则相对陡峭,遍布松散的杂岩,大多呈砾石状。就是在这样的乱石之中,一块高达三十米左右的巨型五花石,拔地而起,呈垂直状,矗立在锦龙山腰。其脚下的陡坡上,自古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柏。
相较于周围的环境和地貌,他显得那样突兀、特别,那样格格不入。说他是自然奇观,毫不为过。
从记事时起,只要路过那里。我都遥望、仰视那森严肃穆,神秘莫测的钓鱼台。大脑里充满了连绵不绝的问号。
他是经过亿万年的雨水冲刷而露出地面的呢,还是造山时,喷涌的岩浆突然冷却形成的?
在其他地方还是一片荒芜时,为什么他的旁边却一片生机盎然?
到底是怎样的经历,才有了他今天的雄姿……
今年盛夏的一个中午,带着几十年的疑问和好奇,我独自一人向钓鱼台进发。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盐渍模糊了双眼,都无法压抑或阻止我那颗探究和冲动的心。
当我终于登顶,站在高高的钓鱼台上时,陡峭的石壁,平坦的台面,脚下的松涛等景色。使我深感震撼,令我激动万分。无限的遐想如开闸的流水,喷涌而出。
水墨画一样的远山和村庄跃然于美丽富饶的大地上;辛庄河、盘龙河如龙腾蛇舞,蜿蜒逶迤。呈“Y”字型,相汇于鹏山、丘山之间。
据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曾有意将两山相连,建一座大型水库。到那时,钓鱼台下碧波荡漾。坐在高高的钓鱼台上钓鱼,不再是梦想。只是后来,被上游的杨家横、乔店和裴家庄三座水库所取代。
由此,我还想到,可能在远古时代,这里本来就是相连的。当时,钓鱼台下一片汪洋,兴许受封奠基齐国和齐文华的姜太公,还在此钓过鱼呢。
这大概就是钓鱼台名字的来历吧!
再看看脚下,台面的岩石上,雕凿着方形坑状的柱础遗迹,进一步丰富了我的想象。
可能,后来洪水冲破两山间的阻挡,一路向西,参与并成就了中国水文史上“汶水西流”的奇观。
西出的洪水,迎面撞上了坚硬的红色花岗岩石岭。不得已,咆哮着左转向南。尔后,再顽强地向西奔流。在转弯处沉积的泥沙,造就了芦城洼和牟城墙。
大文豪苏东坡曾在他的诗词中慨叹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以此鼓励人们,有生之年要不负韶华。
可见“汶水西流”的景象之奇特。
再放眼远望四周的群山,蓊郁青翠,早已不再是钓鱼台的专利。到处都绿意茵茵,苍松翠柏间,偶尔还夹杂些许零星挺拔的翠竹。微风吹拂的绿浪之中,掩映漂浮着一座座金黄色的房顶,那是新开发建设的旅游设施。
游龙般曲折的木栈桥,横亘在辛庄河上,直通山门。
在此时的钓鱼台上,虽然不能像太公当年那样,钓到自愿上钩的鱼儿。但是,充盈于山谷,萦回在河边的青、翠、新、绿,带给人们的是金山银山一样的享受和快乐。
新时代的主旋律,时时刻刻都响彻、萦绕在亿万人们的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