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师 之 路
一一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光明
魏 津 王玉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光明
一
原山脚下,孝妇河畔,有一个美轮美奂的陶琉小镇,镇里有一家叫"人立"的陶瓷琉璃艺术中心,这里不仅有全国首家琉璃艺术博物馆,荟萃古今中外的琉璃珍品,还有一批蜚声国內外的艺术大家。
王光明大师,即是其中一位。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人立"三十年庆典的一次午宴上。王大师到得晚,一进大厅,双目炯炯,非常有气场的样子,然后在主宾位置坐下,刘培国会长对在座者逐一做了介绍,王大师礼貌地点头、微笑。原本是来听他谈艺的,但他惜字如金,场面一度有些冷场。我们就天南地北地海聊,王大师坐在椅子上不断调整着身子,脸上的表情巴不得赶紧结束,一个多小时时间,大师的话简而短,加起来总共也不会超过几分钟。
尔后去到他的工作室。我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屋里有人侃侃而谈,匆忙进去,见王光明大师正对着展柜上的内画作品绘声绘色地讲解,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情。正在介绍的是代表作《东坡礼佛》,有人插话提问,他简捷地回答完,又回到刚才的话题,"我喜欢中国画的线描。它灵动,有生命,包罗万象。在方寸之间,可以有大作为,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根线条的轻重、疾徐、强弱,都是变化的,它呈现的画面庄重、平和,是一种生命的欢欣……"他的右手挥动着,声音宏亮而又略显亢奋,面对着一件件内画精品,动情地讲述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像一位将军在回忆一次次经典的战役。我在一旁认真观察和倾听,被大师的激情所感染,这跟他酒宴上的木讷和窘迫完全判若两人。我想,回归专业,回到创作,大师的本真和风采才会尽情显露。

二
王光明,山东博山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会理事、中国鼻烟壶研究会副会长。受家乡陶风琉韵的熏陶,自小就对琉璃內画充满好奇。18岁焚香沐手,庄严接过那支纤细的画笔,成为传奇內画大师王孝诚的爱徒,风雨37载路,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心无旁骛地在从艺道路上勇毅前行。
众所周知,博山是陶琉之乡。生产琉璃的历史已近千年,根据上世纪80年代博山挖掘出的大街古琉璃窑炉遗址推断,博山琉璃的大规模生产至迟不晚于元末明初。而根据朱晓丽《中国古代珠子》一书的记载:至少从南宋开始,中国博山的琉璃珠与印度珠子平分了菲律宾的珠子市场。说明在南宋或更早时期,博山地区已经有琉璃生产,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相较于其他琉璃种类,博山内画的历史仅有百余年。从王凤诰、毕荣九老先生内画开拓奠基,到二代内画家薛京万、张文堂的筚路蓝缕,至第三代传人李克昌、张广庆、文向君、孙即杰、王继泉、张广忠、王孝诚诸大师的群雄峰起,博山内画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声名鹊起,享誉国内外,内画四大流派一一京、冀、鲁、粤中的"鲁派",正式华丽转身,成为行业翘楚。
盛名和光环之下,王光明诸君作为内画第四代传人,心中的压力和肩上担子的份量可想而知。內画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极少数又刻苦又有天赋的人才能力排万难,登上"光明顶"。
王光明说:太磨人了。左手握一只方寸大小的瓶子,右手用特制精細笔,在瓶子里面反向画,一坐几小时,夏天汗水顺着胳膊淌,桌上毛巾一会就湿了。
如果把内画比做围棋段位,初级段位的画工,有过三五年的专业实践以后,一般只能比葫芦画瓢,临摹些简单的山石、花鸟之类,在内画瓶里找找感觉。因为作画的空间只有火柴盒大,又是反向作画、写字,跟平时在纸上纵横笔墨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若是创作人物故事,构思字数繁多的內书,非高段位根本无法驾驭。它除了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考量你的文史、美学,乃至心性、毅力等综合把控能力。豪无疑问,从低段位升至高段位,每一个台阶都十分艰难,淘汰率也高,成功者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非如此难以成功。
王光明的代表作之一《论语》,是一套九件组合作品,共二十篇,512章,15900字,200多个人物,要分毫不差、尽纳小瓶。创作期间,王光明摒弃一切喧嚣,静处一室,让心进入禅境,前后耗时两年的时间才告成功,这对一个人的心志和毅力,都是一种近乎极限的考验。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王光明发愤读书,利用参展、会议、交流等多种渠道,对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鼻烟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观摩学习,从中分析对比,慢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路径一一中国画线描及长篇內书。
王光明这一时期的作品《姜子牙岐山封神》《天龙八部》《民心》《楚辞九歌》《严冬过尽绽春蕾》等等,频频在国家级各类展会上获奖,其中《东坡礼佛》,以全新的视角,极具动感的个性化线条,呈现出大诗人苏东坡仰望佛祖、众神礼赞的祥和光明景象,一举荣获二00六第七届中国美术大师作品及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此作为中国內画线描首金,被誉为开山之作,拓展了内画表现形式,推动了内画艺术的发展。
春华秋实,实至名归。2012年11月,王光明被评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该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是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最高荣誉,是对他们对行业对社会功勋卓著的最高褒奖。
从寂寂无名的小画工,到摘到工艺美术的王冠,王光明焚膏继晷,用时27年。

三
能够站上行业最高领奖台,这是从业者梦寐以求的梦想,从1979年开始设立至今,淄博市仅有7人获此殊荣。让人欣慰的是,王光明大师并没有陶醉在过去的光环中,他把证书和奖牌,一样一样端放进书橱,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探索。
"我痴迷中国画的线条,线能统魂。线描本身就是艺术,不仅仅是工艺。转折、轻重、缓急、节奏,都能在线条中看到。事物发展到最极端,也就出现了局限性,要运用这钟极端,让它产生各种能量,带动起一个整体。"
艺术的门类都是相通的。他在目光所及的范围内,对四大流派的中国內画,做了细致地研究比对,之后,广泛涉猎中国画和书法,博采广览,披沙拣金,把目光聚焦在了一生痴迷线条的吴道子、李公麟以及现代连环画大家贺友直身上。吴道子,唐代画家,被誉为画圣,以精湛线描技巧和丰富想象力著称后世,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图》,展现极高艺术价值,对后世线描发展影响深远;北宋画家李公麟,线条细腻入微,人物描绘精准,是后世公认的线描大家;现代画家贺友直,一生致力于线描连环画创作,50年,百余本连环画,是现代线描大师。这些大家都是历史公认的线描高手或圣手,都具备点石成金的本领。
王光明大师一边潜心学习,一边挥毫不辍,内画技艺日榛完美。他坦言:50岁之前那几年,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好,在创作《八十七神仙卷》《一百单八将》等重点作品时,感觉耳聪目明,下笔有如神助,内心一片光明,意到手到,笔笔精彩,整个人好像进入一种化境……
其实,这种灵光闪现酣畅淋漓的艺术感觉,完全是平时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结果,所谓灵动灵感,是千百次辛苦劳动的智慧闪光,是"上帝''赏赐给那些勤奋者的微笑和亲吻。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或许也是这个道理。
近些年,随着年龄增长,视力耐力都会有程度不同的下降,王光明大师的内画风格,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注重作品的内涵,更向灵境和禅意里延伸。他说:我的作品意图展现佛文化的空灵、博大、雄浑而典雅。中国书画中的线描古已有之,但內画线描开创了新天地,也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一味上色彩的话,把线描功力都遮盖了,甚至有些媚俗,最好还是返璞归真。艺术家只有知识化和学者化,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的高雅与完美。正是:天地有至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语,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王光明大师认为:线条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由线条主导的清雅世界,让他如此迷恋、流连忘返。
我问他:作为第四代琉璃内画的举旗人,最看重的是什么?
他俊朗的脸庞闪过一丝忧郁,接连说:"传承、传承。"
王光明说,“今年,我悟出了梅花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画出梅花的年轮,画出梅花的苍桑。从而表现梅花的风骨。”梅花不与百花争艳,卓然不群,天生一股傲气。他说,“艺术就是这样,别人走出来一条路,也就意味着堵住了这条路,你不能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你得走自己的路。不走别人的路子。艺术最难就在创新。我只看老师的作品,从不临摹。我不走任何人的道,我要走自己的路。18岁跟着王孝诚大师在研究所画内画,19岁就以500元(1987年,王光明的工资是60元/月)的高价成功的卖出自己的内画作品《一百零八将》。王光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有人问他的老师王孝诚,“王光明超越你们了吗?”王孝诚大师说,“王光明的起步就是《一百零八将》啊!”(此段摘自晚学不晚作品)
我知道,內画和许多手艺活一样,已经出现青黃不接的苗头,年轻人不愿吃苦,想挣快钱,又枯燥又很难上手的琉璃内画,自然不在他们青睐的范围,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一支笔,一个瓶子,一程不变的坐姿,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流水一般平静地过去了。光明大师不爱热闹,也不喜欢扎堆,唯一的爱好是偶尔卡啦OK一次,我听过光明大师唱的《北国之春》,有板有眼,声情并茂,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放松了。

四
芸芸众生,总有一些心怀追求的人,点灯熬油,苦苦思索,费心钻研,从不轻意放过自已,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念想。
王光明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