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与家国情怀
1
“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切实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了不起!”等10个系列重要指示,为实施了27年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指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方向。
2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国家兴旺又发达!
3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关注每一个孩子,我早生华发。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快乐每一个孩子,我怒放心花。
我爱我的国家,从个体出发;
成就每一个孩子,我一生荣华。
4
新课标、新中考、新高考的走向,越来越接近“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价值理念”: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5
新课标指出:“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这里的“因材施教”“学习者中心”“主体地位”“差异化教学”“个别化指导”“多样化需求”,其实都是要“从个体出发”的。与27年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一直倡导的“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是一脉相承的。
6
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里,无论是优秀生还是潜能生(中差生),无论是富裕生还是贫困生,我都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荣光,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太阳”。
无论在祖国的东方还是西方,
无论在祖国的北疆还是南疆,
无论在祖国的城市还是农庄,
无论在祖国的平原还是山岗,
无论她(他)家一贫如洗还是富甲一方,
无论她(他)的父母亲是农夫还是省长,
只要在中国,任何一个男孩子或女孩子,
都有着权利享受优质教育的润泽与荣光。
7
谁说差生差,他比差生差。
差生并不差,潜能待开发。
差生像花蕾,绽放花自大。
差生像金矿,开采富万家。
爹不爱,妈不疼,
谁让我们是差生?
这差生,那差生,
谁知我们有潜能?
潜能生,潜能生,身藏潜能有人疼;
潜能生,潜能生,人见人爱好学生;
潜能生,潜能生,振兴中华互支撑;
潜能生,潜能生,人类和平有保证。
8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宝藏;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天才;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奇迹;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世界。
9
教育一旦从个体出发,就会关注每一个角落的教与学,就会关心每个人的学习与发展,就会关爱每个群体的快乐幸福。
二、“新课改”之“从个体出发新课程建设”
10
中国的八次课改行动,一次更比一次精彩,越来越逼近教育的本真。尤其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三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中国课改又迈出了重大一步,掀开了中国教育新的篇章,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11
中国课改的走向: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每走一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但不破不立,只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人,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12
新课标指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新课标特别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的论断用到了极致,需要师生躬身践行,但是也别忘了“学中做”“学中用”“学中创”的策略,以及“学后做”“学后用”“学后创”,尤其是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掌握了某些知识之后的运用、实践、创新、教学。
13
新课标的每一个学科几乎都把“思维”放到了“核心素养”里,这是很少见的!新课标把“思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认为:“思维”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重要中枢,“思维”也是推动大观念、大目标、大任务、大项目、大单元、实践性、创新性落地的“挖掘机”。思维的“六性”: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只要你拥有了其中一性,你的人生就会了不起!
14
“导”“思”“做”就像三根金线,将新课标的无数颗“珍珠”(大观念、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情境性、真实性……)穿在一起,串成了三串风格迥异,却又相互配搭、相映成趣、自成一体的“套装”,熠熠生辉,价值连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认为:“导”和“思”是为了“做(运用、实践、创新、教学)”,没有“做”,“导”和“思”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15
从个体出发新课程,是建设从个体课程出发的甲乙课程、小组课程、班级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社区课程、县域课程、省域课程、国家课程、人类课程、宇宙课程,旨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课程大世界”。
三、“新课改”之“从个体出发新课堂建设”
16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个表述中,有效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强调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更不是以前学生的学跟着老师的教了。这一表述,与实施了近20年的“从个体出发的三标课堂”高度吻合。
17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是“从个体出发的三标课堂之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18
从个体出发新课堂,是建设从个体课堂出发的甲乙课堂、小组课堂、班级课堂、年级课堂、学校课堂、社区课堂、县域课堂、省域课堂、国家课堂、人类课堂、宇宙课堂,旨在形成一个快乐灵动的“课堂百花园”。
四、“新课改”之“从个体出发新管理建设”
19
管,是为了理,理是为了通达,通达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从个体出发的新管理,倡导“自理”,以达“无为而治”的境界。
20
从个体出发新管理,是建设从个体管理出发的甲乙管理、小组管理、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学校管理、社区管理、县域管理、省域管理、国家管理、人类管理、宇宙管理,旨在形成一个科学艺术的“管理新高地”。
五、新课改之“从个体出发新文化建设”
21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修订版)》的“培养目标”里6次提到了“文化”,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里4次提到了“文化”,说明文化在新课标里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国家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革命文化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2
文化是一道道个体探索人生奥秘、追求人生信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风景线;是一种发端于个体,经群体而勃发的人文大景观。文化是那些不甘寂寞、个性鲜活、勇于创造的人的里程碑,是根植于肥沃人文土壤里长出的参天大树。没有个性化的文化,便没有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点亮了航标灯。
23
中国有5000年灿烂文化,但如果不从个体出发,让每一个人都内化,文化就会与他擦肩而过。文化文化,有文要化;有文不化,没有文化。文化须内化,否则没文化;内化须升华,否则食不化;升华须外化,造福大中华。
24
从个体出发新文化,是建设从个体文化出发的甲乙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县域文化、省域文化、国家文化、人类文化、宇宙文化,旨在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大观园”。
六、“新课改”之“从个体出发新质量建设”
25
从个体出发的新质量,包括了“体、情、智、创、和”五个方面的质量,旨在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26
从个体出发新质量,是建设从个体质量出发的甲乙质量、小组质量、班级质量、年级质量、学校质量、社区质量、县域质量、省域质量、国家质量、人类质量、宇宙质量,旨在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新天地”。

孟国泰简介
“三湖教育论坛”主要创办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创始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奠基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者、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被誉为“教育创新英雄”“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中国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部课程中心网站》《中国文化报》《德育报》《新教育》等50余家新闻媒体均对孟国泰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做过系统报道。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