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吴志群,男,一九四六年二月出生,广东省英德市人,文化程度初中。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应征入伍,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九年在广西独立二师服役,一九七O至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在广东台山广海烽火角一四三师四二八团任排长,副连长,连长,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带领四二八团一连到广西凭祥,编为广西军区边防团二十一连,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带领连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三战三捷,全连一等功,本人二等功,同年五月任边一团五营副营长,一九八二年二月转业到广东省英德市公安局工作,任派出所所长,二00二年退休。
山坡上的追悼会
今天是九月三十日,也是国家规定的英烈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作为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在此向所有英烈们致以最崇高的致礼和黙哀!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叫山坡上的追悼会。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原广西军区边一团五营出国的第一仗是攻打越方四号高地(也叫竹林山),由于该高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五营十九连,二十连从早上打到下午三时,仍未打下来,团里,和广西军区前指非常焦急,命令五营在五点前必须拿下四号高地。
二十一连原任务是穿插到敌后阻击敌人增援,但不见敌方有增援部队,因此营里将二十一连转为攻打四号高地,连长受命后,组织连干部和班长进行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组成一个突击排,以一排为主力,由连长,付连长亲自率领,改变战术,当我方炮火向高地炮击时,追着自己的炮火向前冲,不给敌人有喘息反击的机会,下午四时,重新攻打四号高地开始了,炮火一停,冲锋号吹响,经二十分钟激战,终于攻克四号高地,歼敌二十多名,但我连有五名战士受伤,其中三班战士陈亿生(湖南耒阳县人七八年入伍)头部受了重伤,据负责抬伤员的民工说,当抬到救护所时己牺牲了。到了第二天营里告诉我,连里有一名战士牺牲了,那还有谁,肯定是陈亿生无疑。陈亿生牺牲了,全连干部战士感到无比悲痛,连里决定为陈亿生开一个追悼会,但陈亿生没有遗像,只好找到他的背包放在山坡上,由付指导员主持,全连脱帽向着背包三鞠躬,指导员和连长都讲了话,总的意思是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追悼会只进行约半小时结束,时虽短,但效果很好,为以后的战斗起到很好的作用。
时间到了一九七九年六月间,连队经历了战斗洗礼己完全变了样,由于连队是一等功连队,连队干部都向上提了一级,有的班长提了排长,有的选送到军校学习深造,有的作为战斗骨干调到没有参战的部队去,有的重伤员还未归队,所以连队真正打过仗的人也不是很多了,有一天傍晚,二十一连的哨兵发现有一个人背着背包向连队走来,哨兵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他是陈亿生,是原三班的战士,哨兵不认识陈亿生,只好报告连干部,连指导员想了想,陈亿生不是在战场上牺牲了吗,当时连队还给他开了个追悼会,怎么还活着,他立刻跑步到背着背包的人面前,左看右看还真的是陈亿生,问陈亿生,你不是死了的吗,怎么又活着了,你是人还是鬼,陈亿生笑着说,我不是鬼,是个人,不然你摸摸我的手有沒有温度,指导员确认是陈亿生没有死,便大声叫陈亿生没有死,回来了,一下子不少战士围过来,同班的几个战士抱着陈亿生,激动万分,久久说不出话来,当晚连队还为陈亿生举办了一个“死里回生”的庆祝会。
据陈亿生回忆,他说在二月十七日攻打四号高地时,他也是冲在最前面,怎么受伤的他也不知道,只是在二月二十日才醒过来,躺在病床上,在医院养伤了几个月,现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但想念连队的战友就提前归队了,他还说回到连队真好,比在医院养伤好多了。
因为陈亿生是头部受伤右眼的视力很差己不适应部队作战的要求,不久就批准复员,因他是属残疾退伍,又立了个三等功,所以复员后被安排到当地供销社工作,不久又结了婚,生了二个儿子,因改革开放,体制改革,供销社解体使他失去了工作,为了解决工作问题曾到京上访,但被抓了回来,关了一个多月,放回后,他想方设法见到当地的县长,他对县长说,我是死过一次的人,我什么都不怕,我要工作,我要养家糊口,不解决我的问题,我要继续上访直到解决为止。县长为他的事迹很感动,表示会适当安排他的工作,但因为陈亿生,是个残疾人,文化又不高很难找到适合他的单位,最后决定,只要他不再到京上访,每月按当地的生活水平发补助给他,这样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陈亿生接受这个意见后,不再上访了,还做了很多想上访参战老兵的思想工作不进京上访,受到当地政府的表扬和奖励,他还成立了一个参战老兵的协会,自认会长,以协会的名义向当地政府要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零碎工程来做,解决了参战老兵协会的经费问题,今年初又向政府要了部份光伏发电的工程来做,又赚了点钱,在三月份连队组织参战人员到马山县慰问支援我连的民兵时,他还主动捐了一千元作为活动经费。
陈亿生是好样的,他的事迹印正了中国一句名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此,祝陈亿生战友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家庭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版面设计: 君君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致谢!)
编辑寄语:
非常感谢您阅读本作品,您的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欢迎投稿,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与我们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分享生活的点滴。请将您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故事创作成诗文发送至微信wxid_cefqlfgd8gj022,本平台阅读后将筛选优秀作品发表,让更多读者分享拜读。期待您的精彩来稿,期待与您共享思想的火花!让我们一起创造更多的文学价值!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好友,并点击关注本平台,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