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望月吟
宣民庆
中秋明月最清新,醉了神州圣地人。
五帝三皇诗韵美,千山万水梦魂亲。
补天蹈海曾知否,追日摘星可晓闻?
玉兔祝融开秘境,重霄夜夜守初心。
望月抒怀
冯舒琴
玉轮高照碧波流,霜染青丝又一秋。
曾为命途疏父母,还期天道重劳酬。
年轻不懂慈恩苦,老迈常夸稚子优。
远别椿萱逢祭月,家山惏露湿双眸。
中秋望月
刘成
又遇中秋月色明,何人不动故园情。
吟成古意清幽韵,唤起乡愁萧瑟风。
恰好银辉飞碧落,偏宜素影入沧溟。
倚窗遥望家山处,夜里寒凉烟霭浓。
中秋抒怀
张青
熠熠当空玉粉墙,银辉出海地生霜。
东坡望月婵娟秀,子美题诗幻梦香。
镜照无情人鬓改,雨寒有意客心凉。
思乡最是中秋夜,共赏低吟韵浴光。
中秋情
林彩芳
冰轮皎皎又中秋,暮色澄明照九州。
丹桂飘香迷远客,菊花弄影醉星眸。
千家共赏团圆夜,万户同消别绪愁。
把酒前庭遥寄意,情牵故土梦难休。
中秋感怀
孙剑
月色朦胧染俊妆,中秋佳节意绵长。
桂姿飘逸心扉醉,夜境清幽意味长。
遥望星空思故里,低吟诗句忆家乡。
此番情景难言表,唯有愁思绕盏旁。
中秋望月
徐杰
中秋望月彩云倾,满目银辉乱鸟鸣,
落叶方知花已尽,疏星始觉夜将迎。
黄河匹练古城润,塞上明珠今更荣。
赏景冰轮穹宇转,蛙歌一片玉盘盈。
中秋情韵
陈立君
月满中秋情满楼,礼仪上演夕阳柔。
汉装雅韵难收卷,踮脚池边赏古优。
中秋感怀
马存玉
山林野草叶微黄,秋熟藜禾满处香。
经历夏阳瓜果脆,农家赏月喜中忙。
中秋
许宗金
中秋悬玉桂,寄我几多情。
白露侵原野,寒霜落凤城。
身单孤影伴,杯浅一思盈。
两地遥千里,何时柳下行。
中秋
李新红
独对一轮满,清辉四野新。
风来蛩唱远,露湿客愁频。
顾影唯余我,相思已不真。
可怜今日月,偏照异乡人。
行香子·月满中秋
张美玲
月洒芦亭,风送溪声。潜西房、辉照窗明。浅塘蛙鼓,瑶树蝉鸣。望兰山隐,湖光曳,水含情。
碧波滟滟,芳草盈盈。满池莲、叶阔流莺。几多心绪,已是秋清。但人长久,思念寄,共吾行。
人月圆·中秋寄月
徐龙
月华成梦相思久,心却近中秋。星沈依旧,长亭依旧,浓了乡愁。
未凉杯酒,眉间成扣,看水东流。夕颜开又,将窗寒透,何计情柔。
一剪梅·恰到中秋
高银春
微雨轻寒静水柔,叶敛莹珠,枫染山丘。斜阳一抹旧亭台,灿菊生香,林雀鸣啾。
初上华灯溢彩流,相思浓情,笑语琼楼。飞觞对酒话团圆,月满清辉,恰到中秋。
沁园春·中秋月
刘成宏
渺渺银光,悠悠素辉,宛诉世情。听寒泉洒落,悲凉独感,野蛩啼泣,心愿谁明。太白擎樽,东坡作赋,宋玉悲歌孰个听。烦忧处,尽徬徨游子,犹豫书生。
焉知对望无声。怜惆怅兰花空溢馨。有怀才雅士,江湖流荡,高标君子,衙庙休停。桂树虽香,金波纵彩,弃斧吴刚意厌倾。相吊影,叹满天冷冽,一地残英。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作者简历】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并有著作《韩昌黎集》传于后世。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本期作者:宣民庆 冯舒琴 刘成 张青 林彩芳 孙剑 徐杰 陈立君 马存玉 许宗金 李新红 张美玲 徐龙 高银春 刘成宏
本期朗诵:王玲 何玉华 谢传明 陈银兰丁建华 张宝莲 潘晓霞 张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