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父为经魁,子为榜眼:
清代西门大街汪氏家族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济南功名最盛的簪缨世家,有西城汪氏仕宦家族。
今泉城路最西首,清代称做西门大街,乃是自古繁华去处。街南,有一汪姓人家。名字唤作居敬者,为乾隆年间山东乡试之“经魁”;而其次子汪镛更为出色,乃乾隆四十年“榜眼”,荣登殿试“三鼎甲”行列;其四子汪长龄亦颇不凡,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万州知州;汪居敬长孙汪天衢,则为乾隆五十三年山东戊申乡试之举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济南西门大街
济南汪氏,世间罕有的显赫与荣耀!
好是令人羡慕、眼热。
之一,汪居敬:名师与经魁
据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一》“汪居敬传”等文献记载:
汪居敬(1718——1787),字寅清,号竹亭。其父汪(舟+宛),雍正间官松江府粮捕通判,有政绩。居敬自幼好学,早年便很是有名。他进入济南府学即为享受廪膳补贴的廪生。然而在参加山东乡试时却屡考不中。他有五个儿子,全部由他亲自教授,儿子们先后进人济南学宫,卓荦有名声。
后来,汪居敬被选为濮州学正,他召集生员“勤讲习,敦劝勉,日有稽,月有课”,使得濮州士风大振。

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汪居敬传”
乾隆四十二年是山东丁酉乡试之年,汪居敬已经60岁高龄,此时,他的次子汪镛已经官至翰林院编修,然而,他却不以自己年高为虑,而诵读益力,教授儿子一意勤学。真的是老天不负苦心人,这年秋天,汪居敬以“经魁”而高中山东第五名举人。何谓“经魁”,清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是每一经的经魁,称为五经魁。五经,则指五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

民国,济南西门(泺源门)瓮城
而更为令人振奋的,是他的四儿子汪长龄与他成为同榜举人。与汪居敬同年的举人很多都曾是他的学生。前来祝贺的人们踏破了汪家大门。汪居敬大受感动、汪然出涕曰:“可惜我们家的父辈先人们看不到这样的场面了。”(“惜吾先人不及见耳!”)后来,汪居敬因为两个儿子在远方做官,于是不复进取。年七十而老于济南。
之二,汪镛:榜眼与名宦
据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一》“汪镛传”等文献记载:
汪镛,字东序,号芝田。自幼聪敏颖异。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四十年以殿试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的高第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光禄寺卿、顺天府丞。
乾隆四十四年,汪镛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四十五年,任陕甘学政。此时,显然有父亲作为学官的基因与影响,他在任上十分尽责尽力,考试生童,他选择其中可以造就者,经常接见他们,并口讲指画,不遗馀力地讲解教授。他尤其体恤寒门子弟,凡廪生考贡生者,他都考虑到他们跋涉远来,饬令一到便立即投文考试,并且当堂发贡单,考生即刻能够回原籍。出门不过三日。陕甘三原学古书院有肄业诸生数十人,他每次按临他郡,回来之后立即进行月课,远地而来听课的,除了奖赏,还给路费。有位姓段的生员,因为家贫,三十岁娶不上媳妇,汪镛襄助资金,使其娶妻生子,感恩不尽。

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汪镛传”
其后,汪镛因为失察,降三级调用。很快便奉特旨,还任编修。嘉庆元年,擢湖广道监察御史,历礼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四年,充会试同考官。作为言官,汪镛弹劾违法犯罪的官僚,无所顾忌,直声震于当时。七年,他奉命巡视东城、西城。其间,他参与众多大案、要案的勘查与审理,如偕同刑部侍郎祖之望勘查金乡案,得到平反。又偕同刑部侍郎瑚素通阿勘查交河县科派夫马案,并审理山东德州等处控案。公正无私,显示了他精于治狱的能力与才华。

民国,俯瞰济南城
嘉庆初年,汪镛擢升通政司参议。其时大雨不绝,黄河河决,直属被灾,汪镛上疏请朝廷因时平粜,以济民食。并严查关口,使得商运粮顺利流通,并禁止私贩积囤居奇。他还上疏陈列摊征河工帮价银两之弊,以及久任督抚大吏勿轻更调等等,全部切中时事。章奏有留禁中者,汪镛归来即焚其草,外人不尽知也。
嘉庆十二年,汪镛复任陕甘学政,奖拔人才,一如旧时。十三年,授大理寺少卿,转光禄寺卿。十四年,补顺天府丞,以年老告归。卒年八十四岁。
山东省图书馆藏有其《芝田书札不分卷》(稿本)。
又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列传二》引宣统《山东通志》,汪镛有孙名汪兆侗,咸丰二年举人。由内阁中书截取同知,官陕西定远厅同知,补乾州知州。当时,地方上回族有匪徒骚乱,而经略胜保驻兵乾州,纵容兵丁索取供用。兆侗与之抗争,不为所屈,由此声名大震。光绪二年,以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被推举为“卓异”。于是,汪兆侗告归故里。在济南老家二十年,待人谦和,从无疾言厉色。遇地方大员咨询,则侃侃正言,为民请命。所以深得百姓敬重。
之三,汪长龄:风尘满面一清官
汪长龄(1749——1819),字西庭,号学山。汪居敬第四子,汪镛之弟。性孝友,极颖悟。尤其喜好诗赋。乾隆四十二年,山东乡试考中举人。四十六年成进士。以知县分发四川,他以孝敬父母不想远去,父母敦促之。抵达四川省后,补秀山县令。秀山地接苗族,苗人时出为扰,长龄以重法治之,民安其业。长龄爱才,若课士发现可造就之士,不时召至署中,为之讲授。后来,以父亲去世而回济南。临行,绅耆乡民依依不舍,脱靴勒碑、献万名衣伞,“祖筵供张,相望於道。”

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三》“汪长龄传”
其后,长龄选授浙江奉化县知县,他实施宽柔以教的方策,闲暇时则赋诗莳花木以自娱。后历官山阴分水县知县。小弟弟前来依附,他竭力保护之,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一年之后,弟卒,长龄大哭,哀恸感人,他护送弟弟灵柩归葬济南,而迎养生母於县署。
嘉庆辛酉、甲子年,他接连选为乡试同考官。后调任江山县,此县地当浙、闽两省重要孔道,差务络绎不绝,民俗尚武轻文,长龄捐出俸钱,修葺书院,增添资金费用,以兴文事。在书院肄业者,如刘侹、朱晋、毛宗诗,秋试皆考中举人,以卓异成绩等候升迁。

汪长龄会试硃卷
再后,长龄选广东惠来县知县,又调番禺,不久升万州知州。万州境僻处海外,烟瘴之区、前代谪窜之所也。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秋夜,飓风来到,雷雨、电火激射州城,官廨屋瓦皆飞,长龄捧印敕露立庭中达旦。明年,兼摄陵水县知县。病卒,年七十一岁。
长龄一生,历四川、浙江、广东诸多县邑,风尘仆仆,艰辛倍尝,而不改其为民造福之初衷,难能也,难得也。
今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藏有汪长龄编《万州志十卷》(清道光八年刊本)。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