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音爱里
作者:赵德贵
白音爱里,蒙语是“富裕”的意思。
白音爱里民族民俗村,是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聚居村,蒙古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0%。
走进白音爱里,村庄祥和静谧。我猜想是因为村子里的劳动力都去了周边的庄稼地里收割玉米了吧。偶尔从不远处传来牛的哞叫声和流动商贩机动车上喇叭发出的叫卖声。从策马扬鞭到耕种土地,蒙族的生产方式已与汉族文化深度融合,与辽西其他地区一样,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养殖的牲畜主要是猪、牛、羊。时值国庆节前夕,村子里家家户户门前的枣树、山楂树业已果实累累,红彤彤地挂满了枝头。村子路边一角,四、五位年龄偏长的农妇聚坐在一块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闲嗑,那情形大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诗画境界。当我问及“好汉桩在哪儿呀”时,其中一老妇立起身子遥指目测十公里开外的山岭说:“看到没?那半山腰处旁边插了红旗的那根塔便是!”又一老妇补充道:“你走那可老远了!你得开车往南边绕上桥过了河再翻几道岭才到,开车得跑30里地呢!”我想,人得听劝啊,我闻后便知难而退,朝着那遥远的山腰处眺望一番便转身向村部走去。
在白音爱里,民居建筑的样式是典型的蒙族风格,人们称之为“海青平”。海青是草原上的一种雄鹰。房屋顶部中间横卧着凸起的脊梁,房顶两端建有房山子,远看像雄鹰展翅。同时,这种民房建筑顶部看起来又酷似马鞍型。在我看来,马鞍子也好,雄鹰也罢,这些都是草原上特有的生活元素,也是蒙族的象征。
在白音爱里村庄主路的两侧,总长有4000米的文化墙,描绘了蒙族的生产生活的林林总总,放羊牧马、摔跤骑射、谚语典故、历史传说等等不一而足,是村子里的一张靓丽的观光名片。特别是其中题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一幢墙上,绘有“张大胆比武”“月亮公主”“花枪老汉”“樵夫和呼恨”“十八王爷”“丁香孝母”等民间故事。绘画形象生动,每个故事又以通俗易懂的四句七言诗叙事,观之令人遐想联翩、顿增见识,看后印象深刻。
我途经村部,折向西北方向行约3公里来到了东蒙博物馆。馆内收藏、展示了8个门类5000余件反映蒙族民风民俗物品,包括服饰、乐器、生活用具等。
走进白音爱里,我带着虔诚之心去叩问这一方高天厚土,去探寻东蒙文化的历史之光。走进白音爱里,我仿佛就走进了蒙东文化的幽远深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发掘、收集、整理,是经过了艰辛曲折的漫长过程的,而喀左•蒙东民间故事的项目化、经典化更是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集成”、21世纪初的“非遗”两个时代。“集成时代 ”的代表作是《敖木伦河的珍珠》5集,“非遗时代”的结晶之作是《喀左•东蒙民间故事》12卷(2018年8月补充扩展到了24卷)。从口头讲故事,到录音录像,再到著书立说,这一切都是煞费苦心地为了对东蒙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
走进白音爱里,留给我诸多的感慨与思索。因循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无疑,传承与再现,是民俗文化艺术之树次第开放的两朵奇葩。促进民族大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体两面,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更不可割裂。
离开白音爱里,我再一次凝眸于村口牌楼两侧盈柱上的蒙汉双语对联,在夕阳余晖映照下的牌楼和盈柱金光闪烁。“凌水壮天骄,好汉桩肩担日月;春风飞马背,海青志翼舞山河。”
此时,王子山清风送爽,凌河水浪花激扬,敖木伦湿地鸟鸣欢畅。
此刻,我的心头涌起满满的祝福与期盼,白音爱里,祝愿你永远美丽、祥和、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