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简介】

郑波卫
1960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祖籍江西省临川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福建省美协会员
江西省书协会员
泉州国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作品鉴赏】
【天下无山 】---读郑波卫《黄山系列》
曾经多少人,梦想把山带回来……. 从盆景到“艮岳”, 从摄影到绘画……

已经有一万年了,人们一直在做着各种把山带回来的努力。先是用石头木头,然后是用钢筋和玻璃在城市里建造着山。现代人的脚步在都市的街头奔波只为拥有一片钢筋水泥的山,人们的心在烈日下焦灼因为人造山的价格已经高入云天….. 但是为什么,当你已经住在都市的“山顶”你依然梦想着山?人们可以描绘山的形状,可是如何采撷山的神秘,山的包容,山的自由,山的清凉……?人类的神住在在山顶,仙住在山中,云从山间升起,江河从山巅发源….. “仁者乐山”------山是人类对自然的最高崇拜,对自由的终极向往。因此,把山带回来,那太难了。怎么能够把神和自由带回来呢?恐怕你只能去爱山去找寻山去投入山…..像老郑一样。

老郑的水墨功力早已炉火纯青,泼墨、枯笔、皴擦、晕染… 运用自如,不在话下。真正令人感动的是《黄山系列》作品里有一种深遂的虔诚。古今无数画家,在试图描绘山河的全景,在刻画山间的生活,他们在观察山,在展现山;而老郑不是。在《黄山系列》中,甚至没有完整的山和树,老郑大胆的运用了全新的角度,从树冠,山岩,云雾….展开透视。从技术上,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对传统中国画构图和水墨技法的挑战;从精神上,这是一次伟大的蜕变。在老郑的画前,你已经不再是观察者,你是山中的一只鸟儿,你是山的精灵,你就是山的一部分…. 眼前是山的氤氲,山的环抱,山泉在耳中回响,松枝的幽香在胸中荡漾,一缕阳光穿透山谷的烟霞映着你的脸,远峰隐约传来悠扬的钟声….. 在《黄山系列》中,没有山,没有观者,只有物我两忘的感动,黄山中有我,此刻我的心就是黄山……

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日,艺术馆的大门外是北京二环路川流不息的喧嚣,站在郑波卫《黄山系列》的展厅中央,突然发现一直的忙碌的自己是如此的荒谬可笑。窗前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对山的向往,而山就在这里,无需远求。老郑的水墨就是一面镜子,映出你的心,奇伟壮丽灵幻峻秀,山就在你的心里…

大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此刻, 何必亲身攀登。静静的融入老郑的水墨世界,你会发现山是你的,天下无山。
王渡
2016年7月9日
纪 郑波卫《黄山系列》画展开幕

可以展开的一种现象研究
——关于画家郑波卫
三年前在莆田榜头,华侨大学黄建军老师用手机打开一些画家图片让我看。无意间翻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祖籍江西临川泉州画家郑波卫。我给黄建军老师说,这个人是一个善于夜战的画家,当然这是人和艺术在苟合中必然要发生的时空段落。而如果说你在一种艺术的状态,不通过你的内心占有暗夜,或许你要通过出走的方式用内心占有自然,譬如你居于山林亦僧亦道。这两个方面是不谋而合的。

从社会学层面讲,譬如你是一个组织,你也可以占有暗夜。你可以以商业和某种政治尾气苟合的形式占有暗夜,天上人间和皇家一号即是。还或者你可以以庞大多元的货币优势和社会资源占有乡村和山林水浒,拔地楼盘和名山庙观即是。

但是,今古以来,人们和由人而展开的诸多身份似乎成为对自我功利和物欲主义的反讽,或者说自慰!遗憾的是,一个画家,仅仅通过自己的并不广阔的画室和并不奢华的暗夜,一举占有了这个在地质时代遗存的自然的地望。烟云供养,竟然因心而造!

当然我们,包括我,对画家的艺与德总是持有警戒的观察。因为我们还在等待一个不光与黄山和暗夜苟合和出走的人,正如现世的对种种地望与暗夜的占有者。

我们可以发现,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不仅影响着周遭,重要的是,或许可以启示现世好多谋求对暗夜和地望全身心占有者纯粹的价值观与生命观,以及艺术精神!

难道我们没有觉察到这样的一些人或者艺术家都是在孤军奋战!我是想说作为身份的孤军。但正是这样,艺术和画家就有了不同寻常的价值。

其实,从器识学讲,自然精神的暗夜就是山林与地望的强大光束。这其中不乏性,但更多的是大爱与博爱,当然还有天地交泰的祭祀与封禅。
我们看见,出发者已然出发了。
丙申夏雨平替洲后记。

梦中山水真性情---评郑波卫水墨
王书侠
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可以没有宗教性。宗教性是那一份超越了理性的计算,追求生命意义和生命体验的冲动。那些在逻辑思考背后,潜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东西,才是人性之真。所以道家说“修真”,儒家讲“率性”,释家谈“见性”。各家大能所示,均是启迪世人追求人性之真,寻求自身宗教性的本源。物欲充斥的社会压抑了现代人的宗教性,如果梦是人类潜意识的释放,追梦正是我们渐渐遗失的存在的真谛。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电子化的时代,人类可以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几乎创造一切生活所需。那么何以艺术品仍然有巨大的价值?既然一张数码相片,可以完美的让瞬间成为永恒的风景而只须几分钱的成本,那么为什么梵高用十九世纪斑驳的油彩涂抹出的并不绝对符合现实的星空被全人类认为是无价的财富?我们早已知道,用技艺反映现实世界,不是艺术的价值。之所以为艺术品,恰是因为它折射出人类的梦境,承载了人类的宗教性-----那不是可以用工艺摹仿,而只能用心,用通感,用灵性去体验的。艺术是一扇古老的小门,藏在斑斓的感官体验之后,门后的幽径通向我们梦境的最深处……

王尔德说:”什么是精明人,他们通晓世间万物的价码,但对于价值确一无所知”。历来有太多人混淆或者被混淆了价码和价值的含义,迷失在艺术收藏领域。更有无数的精明人在追问,什么东西是真正的艺术品值得投资收藏?显而易见,不具备宗教性或说没有梦的灵性的东西就不是艺术品,也不具备艺术价值。没有宗教性的作品大致两种,如果技艺精良,设计巧美,可以被作为工艺品或者装饰品来估价;如果矫揉浮华,炒作取巧,那么只是一堆哗众取宠,毫无价值的垃圾。自古以来收藏市场永远是充斥着大量的垃圾,少量的工艺品和太少的艺术品。而历代的大收藏家,鉴赏家无不是从“寻梦”“见性” 出发,浪里淘沙,发现保留下超越时空的珍宝。

在众多的当代作品中,郑波卫梦幻般的山水触动了我。画家用自己擅长的书法技法融入绘画,古老的技法需要多年浸淫的功力,而施之于山水,又酣畅连绵,有速度感和节奏感,很有冲击力很现代。乍看波卫的画颇为独特,甚或怪异,大块的墨色遮天蔽日,使人猛然一惊。驻足细看,却层次分明,曲径通幽。并非此画少章法,恰是不入俗套而意合古人。古意何为?师法自然,直抒胸臆是也!看画面,视野开阔,大气磅礴,不追随摹仿,不矫揉造作,不求唯美,求真求见性。看笔触,锋走龙蛇,墨化云水,如癫如醉,如痴如狂。在这个水墨的梦境世界里,分明有一个小宇宙,在这里有当下,有远方,有故乡,有有幻想,有深埋大地的苦难,有百折不屈的生长…… 一切如此的不可思议又如此真切。这就是宗教性,可以被理解和欣赏,但又超越理性和现实的窠臼,这是一个不可泯灭的鲜活的人性存在的证明。

人类爱美。不争的现实已经证明,计算机和高科技可以远远比人类更快,更好,更廉价的创造美。而存在让我们知道,唯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灵魂。我们的灵魂中有一个梦,梦中还有“真,善”在“美”之前。追梦,追寻真善的自我是艺术梦境的价值。郑波卫的画恰恰带我们进入了这样的梦。
雪夜人静时,烫一壶好酒,灯下缓缓展开画卷,极目随着水墨丘壑向远方延伸,在老郑笔下幻化的美丽山水间,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真善性情,御风飞扬。
2013 冬月 北京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