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光飞逝,为期两天的“三湖教育线上论坛”已经落下帷幕。在这两天里,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个极具意义的主题——“因材施教”与“因材自教”。在此,我作为主持人,心中满是感慨与感动。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孟国泰老师开创了“因材自教(自育)”这一深刻的主题。正是因为孟老师的高瞻远瞩和深刻洞察,我们才有机会齐聚一堂,深入思考“因材自教(自育)”在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孟老师的智慧如同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这两天的论坛中,王红顺老师、郭丽老师、邹晓辉老师、杨凤利老师、蒋自立老师和辛勤老师等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我们呈现了“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自育)”的多元面貌。他们的观点或深刻、或新颖、或务实,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们对自我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回顾这两天的讨论,我们围绕“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自育)”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和深入的交流。我们探讨了“因材施教”与“因材自教(自育)”的关系,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因材自教(自育)”的重要性,还通过诗词对联等形式,表达了对“因材自教(自育)”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嘉宾都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让我们的论坛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这次论坛虽然即将结束,但我相信,“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自育)”的探索之路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将带着在这次论坛中收获的知识和启发,继续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前行。让我们以这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再一次感谢孟国泰老师、王红顺老师、郭丽老师、邹晓辉老师、杨凤利老师、蒋自立老师、辛勤老师以及所有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们。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彩分享。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共同继续探索自我教育的奥秘。
(二)
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教育的探索中,“因材施教”与“因材自教(自育)”这两个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因材施教,这一古老而智慧的教育理念源远流长。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便可窥见一斑,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才能和志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对于性格活泼、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对于性格内向、沉稳踏实的学生,则可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识别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在“三湖教育论坛”上,孟国泰老师提出了“因材自教(自育)”的主张。他认为,在面对着数十亿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和170万种商品的设计课程时,“因材施教”不可能做到,也没必要都做得到,而“因材自教(自育)”不但能做到,而且必须做到。所谓“因材自教(自育)”,就是自己依据自己的身体、天赋、志向、兴趣、性格、意志、气质,以及所处时空等具体情况,通过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天地万物的互动,自己因自己,自己教自己,自己育自己。
“因材自教(自育)”是一种新观念。它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天赋、兴趣、能力、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自主(自我)教育。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丰富,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因材自教(自育)”要求学生具备自我认知、创新、完善和自我管理、评价的能力,能够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和途径。比如,有的学生对架子鼓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参加架子鼓社团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架子鼓素养。“因材自教(自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自主(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同时获得快乐与幸福。
同时,在“三湖教育论坛”上,各种观点也纷纷涌现。王红顺认为,因材自教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特点,从而更精准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他指出,这样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邹晓辉则强调因材自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郭丽提出,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应该相辅相成,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成长。我指出,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还讲述了一个孔妈妈和孟妈妈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孔妈妈代表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她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孟妈妈则代表着因材自教的理念,她鼓励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教育理念的不同特点,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教育中更好地平衡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山东潍坊市的某一位教育局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孔子所讲的因材施教里面其实就包含了因材自教。我强调指出,因材施教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因材自教则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补充,二者侧重点不同,但并非完全割裂,不能画等号。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比如郑耀兴认为,这些关于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自育)的观点似乎太过平实,都是司空见惯、没有新意的。但立即就有人指出说,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准确的,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虽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们有着新的内涵和价值。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这些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对这些理念进行辨析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各自面临的挑战。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这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面临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同时,教师的主观判断也可能存在偏差,影响因材施教的准确性。而“因材自教(自育)”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动力,对于一些缺乏自律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但在面对着数十亿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和170万种商品的设计课程时,对这一主张的落地实施,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自育)”,都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挑战。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这些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自育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为因材施教和因材自教(自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学生则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同时也要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孟国泰语)
作者简介
邓书宇,生于1971年,安徽亳州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研究院原研究员,知名教育学者。现任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义门中心校教师。教育及生活信条:热爱教育,交友广泛,勤于思索,追求真理。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