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姑苏同学情
作者/王 瑢
一入秋,苏州就成了姑苏。且不说那里的枫叶红,银杏黄,桂花香,各种风味小吃,单单就一座寒山古寺,就足够令人神往的了。在老同学叶洪畴的力邀下,10月13日,我和居住上海的高勤勤同学相约结伴而行,她从上海到苏州,我从合肥去苏州。一路上,动车风驰电擎,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许浑《再游姑苏玉芝观》中的一句:“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不禁使我哑然失笑。
我和高勤勤差不多同时到达苏州车站。会合后,我俩乘地铁到胥江路站下,出了站,便看到叶洪畴夫妇早早就站在地铁口恭候多时了。
在下午阳光的映衬下,三人少年同窗在阔别了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在苏州又重逢了!几个年近七旬老人,一时间百感交集,久久难以平静。一别五十多年,乍见略显陌生,交谈后,各自当年的模样渐渐地浮现在眼前。叶洪畴当年是个小不点儿,而现在高个挺拔,风度翩翩,一付学者范儿,其夫人温柔端庄,小鸟依人。
叶洪畴家住在胥江路站不远处的高层住宅楼,乘电梯直上28层就到了。走进他家,但见客厅布置雅致,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正墙上悬挂他手书的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摘自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行楷运笔轻盈,点画灵动,颇见书法功底。从他的这一句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叶洪畴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和他晚年的一种人生态度。我们围桌坐下,一边回忆过去,一边品着他用紫砂壶沏的香茶。从他叙谈中得知,68年我们上山下乡。时,同学们各奔东西,他便投奔到江苏昆山插队落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在农村一待就是7年,人生一路坎坷,全靠自已打拼,历经了名种考证,终于从一个小会计一跃成一个大型企业拿年薪制的财务总监。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多才多艺,退休后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他的党徽在社区闪光。晚上他请我们吃了“裕兴记”这家清·乾隆年间始创的苏州著名小吃之一“两面黄”(一种用两面油煎的方法烹制的面条),佐以几个可口的小菜,入口别有一番风味。当晚由他安排在“锦江之星”旅店下榻。临走他给我们一人一张公交卡,让我们第二天自由游玩。
第二天我和高勤勤兴致勃勃逛了苏州的观前街。这条街位于苏州古城的中心,是游客必逛之地。这里名品、名店云集,吃喝玩乐为一体,一路逛去,目不暇接。其中以稻香村、乾泰祥、黄天源等百年老店名滿天下。最有名的要数稻香村的传承古法的苏式月饼。街上还有一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千年玄妙观,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中午我们吃了苏式馄饨和小笼包子。
晚餐是在叶洪畴家。一进门,叶夫人早早就把饭菜准备好了。饭后,他家紧靠胥江,我们下楼便沿着胥江岸边的彩色行道漫步。晚上两岸华灯齐放,流光溢彩,映衬着胥江水波光粼粼,置身其中,如梦如幻。面对如此夜景,我们回想一生,思前想后,不禁万般感慨!
第三天是姑苏行的华彩乐章,游寒山寺是一场重头戏。
这天一早,秋雨霏霏,叶洪畴带着我们来到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寒山寺。扑入眼帘的是两边火红的枫叶和金黄的银杏叶,秋景与唐代诗人张继诗中的“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季节相符,印证了当年张继也是在秋天来到这里。仰望该寺山门,两旁的两棵古樟参天。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楼名都源于枫桥夜泊诗。寺外的大运河上,一艘艘滿载货物的货船,川流不息。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当离开寒山寺时,蓦地,毛宁唱的《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的一句,一下涌上心头。
中午,叶洪畴在苏州著名的王记一姚家味备下盛宴款待我们,在摆上的各色菜肴中,有一道苏州名菜一松鼠鱼最具特色。松鼠鱼呈波萝状,色泽鲜艳,鲜嫩酥香,酸甜可口,令人大快朵颐。
这几天叶洪畴为我们忙前忙后,为了不耽误他的事儿,我们决定第二天返回。饭后依依话别,相约合肥再聚。第二天离开苏州,天气放晴,阳光灿烂,逅回的一路上我思索,为什么我们年近古稀之年了,还有一种难舍的情怀?我想,因为同学之间,所有的过往,都值得我们珍惜;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懂得:懂得,是生命中最美的缘!在火车上,我写一首感怀诗赠叶洪畴同学,以表谢意:
一别半世纪,暮年方相逢。
同学情最真,尽在姑苏中。
作者简介:王瑢,安徽合肥人,老三届,安徽省教育学院进修汉语言文学,经贸旅游学校任教。主播简介:胡林,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理事 ;安徽诗词协会朗诵部副部长;安徽老年大学朗诵表演教师。 荣获首届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一等奖;中宣部《学习强国》“一起读课文”全国一等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