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回忆与追念
李 皓
2012年清明节期间,我曾挥笔写下《春天里的追思与悼念》一文。文章以大学毕业留言册上的留言为“抓手”,简略地追忆了我对已去世的杨宝贞、姜国文、刘世军、吴振明四位大学同班同学的粗略印象,表达了我对他们英年早逝的遗憾之情。自那以后迄今为止的十二年间,我们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80级1班又有四位同学先后去世。今天重新翻找出当年的“毕业留言册”,依照《春天里的追思与悼念》的行文风格,我再次以沉痛的心情,写下我对后去世的四位同学的回忆与追念。

刁嘉平,又名单强(1960-2014),潍坊寿光人。初入大学时,我与刁嘉平虽同为潍坊地区人,但由于没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各自的专业偏好也大不相同,所以在共同学习的四年间里,可以说没有深交。印象中他性格开朗、为人直爽,且写得一手好钢笔字。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寿光腔,落在地上,差不多能砸出坑来。他喜欢现代汉语。某个学期内,他与高他一级的同校同系老乡联合署名的一篇现代汉语论文,在《烟台师专学报》上发表了。样刊到手,拆阅时他那眉开眼笑的样子,我至今记的。
毕业分配时,他去了当时的潍坊教师进修学校(后更名为潍坊教育学院),教的是他喜欢的现代汉语。教学成就如何,我没打听过。但凭其扎实的现代汉语基本功,我想肯定是在优秀等级!
毕业十周年第一次同学聚会时,同学们都很惊讶,“单强是谁啊?”“老刁刁嘉平。”究其原因,据说是幼时随母改嫁后随的继父之姓,参加工作后有自立能力了,就又改回了亲父的原姓。
单强兄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下的话语是:“生活的海洋中诗是浪花,愿你在采撷中前进!”
如单兄所愿,参加工作之后,我一直在工作和生活的海洋中奋力采撷诗的浪花。可单强兄并未与我们并肩前进,2016年秋天的那个阴郁日子里,在他工作了30多年的青州,单强兄不动声色地离开了我们。
没能前往为其送行,我只好草拟一副嵌名挽联让同学们转达其家属。挽联的内容我至今犹记——
青州不青,阴云重重,送君单赴黄泉路;
益都何益?落叶飘飘,令我强忍悲悼心!

刘书笙(1959-2021),烟台蓬莱人。瘦瘦高高的个子,皮肤并不白皙。在我们全班45名同学中,书笙绝对是个“大哥大”级人物。在他的眼里,我等这些从学校到学校的应届生,都是些“小屁孩”。在校、系、班中均有职务的他,因有多年社会经验,总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看待和处理班级事务。他训教我们时,像威严的家长;他呵护我们时,又像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大哥。我们都喜欢他!
因为是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毕业分配时,书笙兄被留在了省城济南。仕途打拼,从基层做起,一路风生水起,终升至地厅级。虽然体重有所增加,但体型并未有大改变。相对而言,依旧是瘦瘦高高,足见其事业之进取和为政之清廉。
书笙兄患病之事,我隐隐约约略知一二。也知道他曾到海峡那边的医院治疗了一个时期,且疗效甚佳。回到济南后,他也不时念想着有朝一日与同学再聚首把盏共饮。不想,大意失荆州,对待一场小感冒上的一次小疏忽,竟让他匆匆地命赴黄泉。
书笙兄在我毕业留言册上的留言是 :“生活不是诗,但您是个诗人!”
我承认,毕业后的数十年间,我一直在诗意地生活着、工作着、写作着。可身在仕途的书笙兄,与我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现实”着。尽管城市的马路路太硬,但他还是用心用力地踩出了清晰的足迹。
我至今仍固执地这样认为:假如当初书笙兄依旧十分“现实”地对待那场小感冒,今天他必定还是我们队伍里生龙活虎的一员。

杨存昌(1963-2023),菏泽东明人。我与存昌同学既是同班,又是同组同宿舍,且为我的上铺。天天“厮混”在一起,我深知他的性格和为人。
初入校时,我们的普通话都不好,存昌将“山师”读作“三丝”,更是传为笑谈。他头脑灵活,学习刻苦用功,门门功课优秀,是我们班名副其实的学习委员。我们毕业的那年,他考上了研究生,一路硕士、博士地读下来,他不但如愿留校当上了教授,并且还担任了文学院院长。更令同学们艳羡的是,这家伙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娶了个低我们两级的漂亮学妹做老婆。
做了文学院院长的存昌,每逢我们毕业纪念聚会时,都要以双重身份显身。某次聚会宴席上,面对已垂垂老矣的我们当年的写作老师,“杨大院长”竟脱口而出了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虽意在回忆当年写作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情景,但却让老师感到了不寒而栗,同时也让在场的同学们手里捏了一把汗,事后都一个劲儿埋怨这个“臭杨大肠”。自此,“两茫茫”又成为落在存昌同学身上的继“三丝”之后的又一笑谈。
当年的玩笑话,似乎“一语成谶”了。具体是不是十年之后我不知道,反正是许多年之后,存昌“顾此失彼”的饮食习惯,让他重重地得了一场大病。几经细心治疗,渐渐康复。正当其满怀信心地畅想退休生活时,谁知一场肆虐的疫情突如其来帮了他倒忙!
存昌同学在我留言册上的留言是:欲求真知勤为径,欲攀高峰苦作梯!
存昌老弟,说实话,我打心底里了解你的勤,也深深知道你的苦。可让我不明白的是,临近退休,你咋就突然掉队不陪我们攀登了呢?!

梁富华(1949-2024),泰安肥城人。老梁大哥,在我们班是个特殊的“角色”。初入学报到时,他那老成朴实的面相,让我们这些“小不点”都认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不想,第一次上课时,他却与我们坐在了一起。
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平时并不多言。喜欢抽烟,但很少见他抽好烟。学习也很用功,但学起来似乎相对吃力。我们都很尊重他,也知道他因家庭成分所累,年龄比我们大不少。但具体家庭状况怎样,却知之甚少。据说他的入学档案表上填的年龄是当年高考年龄的最上限:25岁。
老梁也是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但他并没有像书笙兄那样留在省城工作,而是选择回到了故乡。拿到派遣令的那天,他的家属来校接他了。也就是从那天起,我们这些“小不点”才知道梁大哥其时不但已有家属,而且还有了一双儿女。
在基层工作的梁大哥,因为家庭所累,工作上似乎只知兢兢业业,很少费尽心机去拓展升职空间。加之身体有病,每次同学聚会,他都要带上夫人帮其前后照应。
平时少有联系,如果不是因为今年9月份组织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同学们都不知道梁大哥今年春天已因突发心梗去世了。
据梁大嫂说,梁大哥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今年已经75周岁了。
梁大嫂还说,老梁在去世前的日子里,还对其念叨过:今年是毕业40周年,班里可能会组织活动……
老梁大哥是少数几个没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留下照片的同学。他的留言是这样的:站在起跑线上,静待发令枪响,一瞬间,冲向……
言为心声。是啊,人生就像赛跑,时时处处需要冲刺。可与我们不一样的是,梁大哥此生负重太多,他是先我们一步起跑的,又是先我们一步到达终点的。
梁大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庆到来之际,我们祈愿与新中国同龄的你:天堂安好!
(2024年9月28日草于济南市莱芜区阳光花苑。)
作者简介:
李皓,1962年6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社会兼职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结集出版有个人诗文集7部。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