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的叙事美学
——浅谈杨焕亭《汉武大帝》《武则天》《汉高祖》的艺术追求
雷国胜
拉美作家马尔克斯说:“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任何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句话深刻地道明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那么,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应该如何把握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呢?先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焕亭的三部均为百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给出了一个合格而生动的答案。
作为与杨焕亭先生相处几十年的挚友,因了共同的文学情结,我们曾经在一起推心置腹地谈论各自的创作体会,也经常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说。因此,我深知他是一个对传承中华历史文明有着执着责任感的人,也是陕西作家中少有的学问和文采兼得的人。像杨焕亭这样厚重扎实,显示出作者人格力量的作品在目前当代中国文坛还是比较少,从40万字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濯心年代》到超过百万字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武则天》《汉高祖》,这不仅是陕西长篇小说的重要文学收获,更是当今中国文坛历史小说的重要收获。
一、 以历史真实为艺术真实奠基,是杨焕亭自觉的创作追求。阅读这三部作品,我们不仅仅跟随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再度回到那远逝的年代,更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作家对叙事美学的艰辛探寻。《汉武大帝》创作于2006年,出版于2013年,先后花费了7年时间。《汉武大帝》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于是,应出版社之约,于2013年1月,他又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武则天》,大约用了22个月时间完成,并于2015年出版。这时,他已65岁了。然而,在出版社的邀约和鼓励下,他再度鼓起勇气,投入长篇历史小说《汉高祖》的创作。从2017年5月到2020年,经历了三年半的艰苦耕耘,终于使这部作品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至此,也可以说杨焕亭先生不仅完成了他的历史三部曲,同时也展现了他一位西大历史系高材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作为一位作家在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实践中的美学追求,积累了作家对如何处理历史题材中生活与艺术关系的理性认知。
就历史题材创作而言,如何巧妙地把握历史小说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众多作家探索的课题。而杨焕亭的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那三部百万字的历史小说《汉武大帝》、《武则天》以及《汉高祖》,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载着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
对于杨焕亭的作品,著名评论家李星曾给予高度评价:“焕亭先生,当之无愧的当代历史小说大家。他对传承中华历史文明的责任感让人敬佩,同时也是陕西作家中少有的学问与文采兼备的作家。”的确,从《濯心年代》到“汉唐盛世”三部曲,杨焕亭的作品不仅在陕西文坛上独树一帜,更是中国文坛上难得一见的瑰宝。
杨焕亭先生奉献给我们的这三部煌煌巨著,不仅仅是他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他大半生对文学创作事业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的具体体现。作家清醒地把握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逻辑转换,从而自觉地将艺术真实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历史古籍,包括考证历史上的战场旧址、都城地望、典章制度,始终拒绝离开历史真实的任意戏说和离开具体历史环境去妄构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在《汉武大帝》中,杨焕亭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在《武则天》中,他则从女性视角出发,细腻地描绘了武则天的一生。至于《汉高祖》,更是对刘邦的传奇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三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刻探讨。
因此,在杨焕亭的笔下,历史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故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以文学的手法,将历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感受历史的厚重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
二、细节是提升作品质量打动读者的根本要素。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细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作品若缺乏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那么它只能被视为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无法真正达到“以史为鉴”和“打动人心感染读者”的文学追求。杨焕亭先生在这方面不仅做出了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他作为一位在历史厚土上耕耘的作家,深知历史小说的魅力在于能够通过文字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因此,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描绘。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还是环境的描写,他都力求做到细致入微,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以杨焕亭先生的《汉武大帝》为例,他在描述汉武帝的形象时,不仅写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英明果断,还通过细节描绘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机智和果断。比如,他在处理朝政时的眼神、动作,与大臣们的对话,以及他对于国家未来的规划和思考,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又如他告别病中的李夫人,到河东去祭祀天地,站在船头,望秋风吹落黄叶,纷纷扬扬地落在汾河水面,回溯与李夫人相濡以沫的日子,感慨自己日益老去的生命,禁不住潸然泪下,一首《秋风辞》油然出口:“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一个情感丰富的刘彻跃然纸上,他身上,不仅有着雄风剑气的阳刚,更有着山温水暖的柔情。
在《武则天》中,杨焕亭先生不仅写出了武则天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还通过细节展现了她在宫廷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比如,她在宫廷中的地位如何稳固,如何处理与其他妃子的关系,以及她对于权力的追求和对于国家的责任感,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作者在写到太宗驾崩,武媚被诏命出宫,栖身感业寺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开箱睹物思人,怀念李治,蘸着泪水写下了“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的泣血诗句,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作者在写到武媚为了栽赃王皇后而捂死自己刚刚降世的女儿时,也没有做简单化的处理,而是层次有序地刻画了她面对利益和亲情尖锐对立时的心灵煎熬,但她最终仍然选择了利益,自然地表现了她性格中残忍的一面。所有这些,都赋予作品以浓浓的诗意,诚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基于历史事件的风俗画面,是小说家的诗。”
三、除了细节的描绘,杨焕亭先生还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英国籍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说:“小说有时候能做的是弥补历史学家、学者的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联系。”我理解,架起读者与学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就是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艺术地形象化,从而带给读者以回到在场的质感和身临其境的美感。杨焕亭深知一个好的历史小说不仅要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更要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汉高祖》中,他不仅写出了刘邦的豪迈和英勇,还通过细节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人性。比如,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政治斗争中的机智、与部下的关系以及对于家庭的责任感等,尤其是突出地表现了他把握大局,善于用人,精于御臣的见识和胆略。诸如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剑拔弩张而谈笑风生,镇定自若;面对一代枭雄韩信的那种豁达和大度,乃至他在特殊环境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小农性格中的狡黠,都在作家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和展示。
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既有着性格主导型,又有着性格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刘邦,是一种“此在”的人的存在。因此,杨焕亭先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到了生动鲜活。他的作品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的《汉武大帝》、《武则天》、《汉高祖》这三部长篇历史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就是杨焕亭的历史小说,这就是他独特的叙事美学。他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文学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
希望杨焕亭先生能继续以他妙笔生花的笔触,为我们讲述更多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性的温度。
2024年9月28日于江苏常州
作者简介:

雷国胜,男,1956年9月生于西安。大学文化程度,报社资深编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楹联家学会理事、咸阳市作协理事、咸阳市职工作协副主席、咸阳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西部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咸阳市老年协会副会长、《凤凰台》杂志执行主编等。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怕寂寞的女人》、长篇小说《悲纱》、学术专著《秦始皇与秦都咸阳》(与杨焕亭合著)、长篇报告文学《茂陵卧牛之谜》(与杨焕亭、杨波海合著)等,并在《人民文学》增刊、《延河》、《芒种》、《百花园》等杂志发表小说数篇,在《故事会》、《上海故事》、《故事家》、《山海经》、《故事世界》等发表中短篇故事多篇。其中小说《揣摩》获《天津日报》小说征文二等奖、故事《提不起的老资格》《下岗以后》获《故事会》最佳幽默故事奖和读者最佳提名奖,论文《浅谈新故事创作中的”新”》获全国首届故事期刊座谈会论文二等奖,1999年获陕西省第五届青年文艺创作奖,并被陕西省文联、省文化厅授予“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