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74期
第二届“我们的文化生活”征文优秀作品选登 (22)

今年火龙果上市时,我认识了卖火龙果的李少华。她是榄核镇顺河村人,跟她聊天时,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梁老师也是顺河村人,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少华也曾经是梁老师的学生。我告诉她,那时候我们曾十多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老师家。老师家在窄窄的泥路边,有一个小小的院子。走进院子,左边是用木头、泥巴和瓦片搭成的厨房,厨房门前堆着晒干的禾秆和甘蔗壳,那是日常用的柴火。院子正面是一间低矮的红砖平房,那便是老师家的客厅与卧室。老师从地里回来,把他那双刚施完肥还带有气味的手伸到我们面前扬了扬,我们都捂着鼻子躲避着哈哈地笑,跟在老师后面的师娘责怪地瞪了老师一眼,也跟着我们笑。师娘带着我们几个女同学去厨房一起做饭,老师则带着几个男同学去河边网鱼。虽然那天我们吃的是很简单的饭菜,但我们玩得很开心。我说着自己年少时的愉快往事,李少华听得津津有味,也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她小时候的一些开心事,比如半夜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里抓青蛙,捉田鼠,这样子,第二天他们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爆炒青蛙,不用光吃青菜白饭了。少华边说边自豪地笑着,因为那一点点美味是她的战果。不过少华告诉我,现在大伙的地几乎都不种稻谷了,改种了香蕉、甘蔗或各种蔬菜,而他们家的地就种了火龙果。“走,我带你去看我家的火龙果地。”说着,她拉起我的手走向她的摩托车。我坐上她的摩托车,来到顺河村的机耕路上。放眼望去,田野上一片连着一片的甘蔗林,形成了甘蔗的海洋;一畦挨着一畦的香蕉树,犹如翠绿的屏障 ;各式蔬菜也不甘示弱,长得生机勃勃。风吹过,苗条的甘蔗摇曳着它细长的绿叶,像一条条绿带随风轻轻飘舞;粗壮的香蕉树发出沙沙的声响,为甘蔗的舞蹈伴奏;蔬菜张开肥硕的绿叶,赞赏地点着头。车子沿着机耕路慢慢往前开,我欣赏着田野上这欢乐的舞会,欣赏着它们的欣欣向荣。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少华家的火龙果田边,只见地面放着一筐筐红彤彤的火龙果,少华的丈夫正在给来批发火龙果的顾客过秤,一箩筐一箩筐的火龙果,被抬上一辆又一辆的电动三轮车。我望向广阔的火龙果林,一垄垄半人高的火龙果树,条形的叶子弯垂下来。每条叶子上都长着几个红红的火龙果,如此连成一片,就像无边的碧波上飘满了红通通的小灯笼,在荡漾,在舞动,美得动人心魄。人们在田间采摘火龙果,有说有笑,很是喜庆。我忍不住也走进田里,伸手去摘一个大大的火龙果。少华陪在我身边,笑眯眯地提醒我叶子上有刺。我向她笑了笑,点点头,表示我会小心。然后我捧着两个自己摘下来的火龙果,心情愉悦极了一一那是我自己亲手摘下的果实呀!随后,少华邀我到她家去。她家在村子中段,是一栋三层楼高的别墅。走上几级用红色条石铺成的台阶,是一扇宽大的深褐色气派大门,走进大门是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错落摆着各类盆花,靠着墙壁的地方种有紫檀、桂花、紫薇等树木,树下放着两块黄色石头,闲暇时可坐在石头上看花赏月。进入大门向左是一条好几米长的走廊,走廊尽头的左边是室内电梯,右边是走进客厅的大门。进入客厅,里面各类家具、摆设、灯饰,豪华而精致。少华很是热情好客,我们坐在沙发上,边吃水果、点心边聊天。少华说在天台上可以看到整个村庄的景色,于是我们乘电梯来到天台上。天台的四周摆着盆盆荷花、向日葵和红玫瑰,还有一棚攀爬的金银花。不同的花开得争奇斗艳,花香沁人心脾。我们凭栏眺望,在绿树翠竹的掩映中,是一幢幢精美别致的别墅。少华问我还认不认得梁老师家住的地方?我说不认得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跟以前的样子完全不同了。不但村路宽阔平坦,而且周围多了那么多马路,四通八达。人们居住的屋子也不再是小平房了,我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了。少华满足地说,是啊,现在的环境美了,交通方便了,每到收获季节到来,来我们村运输甘蔗、香蕉和其它农作物的货车源源不断,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
本文作者:陈海颖,广东省小小说学会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协会员,南沙区作协会员。
《南沙文学》微刊投稿须知
1.本微刊为《南沙新区报》副刊“明珠湾·南沙文学”选稿基地,非盈利性质,不支付稿酬。文章如果被《南沙新区报》选用发表,作者将会收到样报和稿酬。
2.本微刊设栏目: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随笔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拒绝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投稿者需提供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1-2张供选用。
3.稿件请按照word文档排版并通过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附件名请命名:作者+作品名)。
4.请在作品标题下注明所在省市、姓名(或笔名);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5.投稿请发邮箱:nanshawx@163.com。编委会收到稿件后会进行审稿刊用,如无留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南沙文学》微刊编辑部
顾问:何 霖
主编:陈志江
编委:黄小霞 梁远岳 盘学东 李淑萍
郭锦生 陈培良 段湘林 郭 品
责任编辑:赵 昕 张汉德
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微刊
未注明出处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