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貔貅初探》
大 易
貔貅,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凶猛威武之神兽。其中,“貔”具调皮之性,为雄性;“貅”呈害羞之态,为雌性。它与龙、凤、麒麟、龙龟并称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大瑞兽,备受人们喜爱。
在民间,石刻貔貅通常成对出现,依“左青龙右白虎”之序排列,彼此目光相向,顾盼之间情意绵绵。位于左边且头朝右盼者为雄性貔貅,居于右边而头朝左盼者为雌性貔貅。
纵观历史,有关貔貅的古籍记载颇为有限,且无一权威阐释,对其形状的描述亦不甚清晰。历经数千年,貔貅常与熊猫、老虎、狮子等动物相混淆,尤其是与辟邪、天禄混为一谈。究竟是貔貅,还是辟邪、天禄,一直难有定论,甚至有人认为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桃拔、符拔等等。
因某种不便言说的缘由,笔者历经二十余载,共收集历代古石雕貔貅近万件。在漫长的收藏与研究过程中,对貔貅与辟邪、天禄的区别有了新的见解。辟邪、天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头部生角,有独角和双角之分,身侧长有羽翼,属于有翼兽,行进时呈立姿,威猛剽悍。而貔貅体型相对较小,最初头部形似熊猫,角短小,身侧亦无翼,刚柔并济,匍匐前行,却不失霸气。前者立姿行走,后者趴着匍匐而行,此乃辟邪与貔貅最为明显的差异。
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粗略统计,自汉代以来,我国现存的辟邪古石刻共计 71 尊。其中,22 尊在南京,包括梁桂阳简王萧融墓辟邪 2 尊(位于南京栖霞炼油厂)、梁安成康王萧秀墓辟邪 2 尊、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辟邪 2 尊、梁吴平忠侯萧景墓辟邪 2 尊、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辟邪 2 尊、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辟邪 2 尊、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辟邪 2 尊、方旗庙失考墓辟邪 2 尊、侯村失考墓辟邪 2 尊、狮子坝村失考墓辟邪 1 尊、太平村失考墓辟邪 1 尊(现藏南京博物院)、蒋王庙失考墓辟邪 1 尊(现藏六朝博物馆)、江宁麒麟山庄 1 尊(现藏江宁博物馆);10 尊在丹阳,2 尊在句容,苏州东吴有 1 尊,四川雅安 17 尊,河北内丘 5 尊,南阳博物馆 2 尊,洛阳博物馆 3 尊,邳州古城 1 尊,鹤壁高村村史博物馆 4 尊,国博 1 尊。这些珍贵的石兽(有翼神兽)均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极为珍贵。另有 3 尊被盗至国外,其中 2 尊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博物馆,1 尊存于法国巴黎吉米特博物馆,着实令人惋惜。
根据资料统计,这些珍贵的大尊有翼石兽似乎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偏南一带,且基本都是王侯将相陵墓的镇墓兽,从未在民间百姓家中出现过。
有关辟邪、天禄的古籍记载,西汉辞赋家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聚窟州有辟邪的文字描述。到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孟康对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进行注解,其中写道:“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禄,两角者或为辟邪。”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今南阳县北宗资碑旁两兽,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更有实物为证,现存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汉画馆的东汉时期南阳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的天禄、辟邪两石兽身上都刻有铭文,一尊胳膊上刻“天禄”,另一尊胳膊上刻“辟邪”字样。
《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云:天禄,兽也……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此可知,天禄、辟邪皆为兽名。汉代有天禄阁,亦是因兽而得名。
由此可见,辟邪与天禄亦分雌雄,模样清晰。笔者从网络下载一些图片资料附录于后,旨在增加大家对辟邪与天禄兽的印象。在此,要感谢这些图片的来源者,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接下来,让我们重点探讨貔貅。有关貔貅的古籍记载相对较少:先秦时期,《逸周书·周祝》中记载:“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貔貅与“虎”“豹”并列,由此可推断,貔貅在远古时期真实存在过,且是类似于虎豹般凶猛善战的野兽。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云:“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唐张说《王氏神道碑》中有“赳赳将军,豼貅绝羣”之语。清毕著《纪事》诗言:“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柳亚子《读史》诗之七云:“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礼记·曲礼》记载:“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明·刘理顺《送袁环中(袁可立子)督宁远饷》写道:“以供貔貅用,腾骧月不同。”徐珂《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以上资料的集中观点认为貔貅似虎、豹、熊之类,威猛勇敢,可以用于作战,并未提及貔貅头长长角、身有翼翅。仔细揣摩,貔貅的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结合笔者多年收集石刻貔貅总结出的常识,基本可以辨别出辟邪与貔貅的不同。辟邪、天禄专为皇室王侯将相所用,在民间商贾富豪的墓园和家宅中均未见过使用辟邪与天禄者。倒是貔貅较为普遍,达官显贵或稍有身份地位的人士,其家宅、宗祠、庙宇、墓园中均有发现摆放貔貅,再者便是麒麟。由此可见,辟邪、天禄的身份比貔貅更高。石刻貔貅在南方民间居多,所以“南貔貅,北辟邪”的说法可以成立。
貔貅是神话中龙的儿子,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貔貅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地道的文化基因,它代表着中国人的自强自信与威望!貔貅拙朴厚道、仁义、忠诚、勇敢、精进、勤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貔貅文化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商业领域,许多商家会在店铺中摆放貔貅摆件,寓意招财进宝、生意兴隆。一些金融机构也会以貔貅作为吉祥物,象征着财富的汇聚和稳定。在珠宝首饰设计中,貔貅的形象常常被运用,制作成精美的挂件、手链等饰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貔貅造型的工艺品也成为了人们馈赠亲友的热门选择,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能表达美好的祝福。在一些企业的办公室中,也能看到貔貅的身影,被视为能够带来好运和事业顺利的象征。此外,在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中,貔貅文化也常常成为重要的展示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符号。
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地探索、挖掘、研究貔貅文化,笔者将网络搜索的辟邪、天禄图片与收集到的部分石刻貔貅进行拍照整理,以后将整理成册,以飨同好,以期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共同进步。(大易)
笔者用二十多年收集到的明清古石雕貔貅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