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灵山
白 水

从我的老家往东二里路,便是湖村,再往南一里路就到灵山。和周围山岩裸露,荒草遍坡,或独自歪斜着坐在地上,或懒散地靠在一起的小山比起来,灵山是一个身着盛装、清秀挺拔、腰身婀娜又聪明智慧的小姑娘,着实让人高兴喜欢。周围的那些山头显得粗陋低俗,野蛮愚昧,各个都破衣烂衫,蓬头垢面,脸上身上还疤痕累累,野人似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小山啊?山不高,也不大,在两山间的一处平地上陡然而起,像一个大窝头似的矗立在那儿。当然不是黄的或黑的玉米面地瓜面的真窝头,而是一个青翠欲滴,散发着清香的小山。山上长满高大密集的柏树,只能看到绿色的枝叶簇拥着,呵护着她,把她捧在手上,放进心里。山顶上有一座小庙,探出的屋檐和耸起的屋顶连接着柏树林的轮廓线展现在天空中,给灵山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意味。这是天地的造化,是神灵的所在,所以叫灵山,所以这么叫人喜欢吧。不禁驻足观看,慢慢感动,神清气爽,泛起无限遐思,留恋着不忍离去。
小时候,常听奶奶提起灵山,说从前赶庙会、看戏的事。她在屋里摆出纺车,吱吱扭扭地纺棉线。坐在玉米皮做的蒲墩上,身边摆着盛棉花条的柳条筐,一手摇纺车,一手把棉花条伸到纺锤上去。纺车转动,把她手里的棉花条拧紧、拉长,变成细细的棉线。或者做针线活,做鞋,纳鞋底。时间长了,奶奶会哼出一些小曲,曲子轻轻飘散在温暖的阳光里,带着光阴慢慢移动。我在外面玩够了,回到家里来,坐在奶奶身边,摸弄毛茸茸温暖可爱的棉花条,看蓬松的棉花魔术一般变成棉线,缠成棉线锭子。衣服啊被褥上的布就是用这些线织出来的。或者翻看奶奶针线筐里的布条、线团,摆弄剪刀、顶针、针锥等,摸摸纳好的鞋底,针脚密麻麻地硌手,挺好玩的。有时候捣乱,就被奶奶骂走,打走,有时候自己听话了,便安静地坐在她身边,玩自己的,甚至帮奶奶的忙,递棉花条,往针眼里穿线等。现在想起来,那时非常安静,阳光温暖明媚,天气不冷不热,听得见院子里的鸡走来走去,挠着什么找吃的,猪在圈里睡觉,有时哼哼几声,大概做了什么梦吧。邻居家的狗汪汪叫,是来了串门的。奶奶慢慢哼唱,或讲故事,讲故事的话语有时也带上了哼唱的调子。
“灵山就是灵,是个好地方。铁索灵山寺,山上有长长的铁链子。灵山寺里有和尚,和尚住在山顶上,不用下来挑水喝。庙里有口井,井里有妖怪,灵山镇压着,妖怪出不来。”“山上和尚会念经,什么事都甚灵。一百个和尚念经,一百零一个和尚吃饭。老和尚挺纳闷啊,就暗地里查看。有一个和尚不认识,光吃饭放不念经。老和尚不敢说什么,知道是个神仙和尚,有他保佑庙里才灵验。哎,也有的说,老和尚不该查,惊动了那个和尚,人家就走了。从那啊,灵山也就不灵了。哎——”“那时灵山年年有庙会,周围百十里的人都来,挤都挤不动。卖什么的都有,天南海北的,可热闹了。你大大(爸爸)那时候还不如你大,你老爷带着他赶庙会,把他抱起来骑在自己脖子上,也不嫌沉。骑脖子上多好啊,挤不着,什么都能看见了。给他买小玩意,买糖葫芦糖瓜,一边逛一边吃。”“庙会上有唱戏的,穆桂英挂帅,杨乃武和小白菜。你大姨奶奶是戏迷,哪年都得去听戏,还上咱家来。她有三个儿子,十多个孙子,可就没一个闺女。她哪年要是不看戏,哪年就好发脾气。”
奶奶一边干活,一边哼曲子讲故事。我有时听烦了就跑出去玩,有时听着听着就不愿再出去,待在奶奶身边,看纺车飞转,看穿针走线,也听纺车嗡嗡吱吱声,听麻线穿过鞋底的蹭蹭声,剪刀咔嚓声。慢慢的到了中午,太阳正中了,慢慢的到了下午,天色变暗了,老爷下地快回来了。奶奶便停下手里的活,开始准备饭菜。也没什么好弄的,烧点汤,做点菜,热一热饼子或窝头,或者吃煎饼。“老爷有时还要喝酒,可谁给他弄啊,天天喝也喝不够。就叫你老爷自己弄吧,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愿意喝热的喝热的,愿意喝凉的喝凉的。他会点着酒来筛酒,咱又不会。”奶奶像是对我嘟囔,也像自言自语。
灵山上怎么有那么多树啊?怎么旁边的山上没大有树啊?光秃秃的?记得我曾问过奶奶,奶奶说原来这些山上都有树,长得甚粗,后来打仗,也有日本兵,也有国军,过来过去的砍没了。就是没砍灵山上的树。灵山和别的山可不一样,谁也不敢动,山上有庙,庙里有神,谁也怕报应。老百姓没柴火,也不敢到山上去破坏。山上的树越长越多,越长越大,灵山就是灵啊。
奶奶说的不全对吧,山上树木多,是因为山下有围墙,一般人进不去。我爬上自己村旁的小山,常常注目这美丽精致的灵山,充满神往和赞叹。跟大人走亲戚时从灵山脚下过,也一直转着脖子仔细地看,还曾约几个小伙伴专门到山下勘察一番。听别的孩子说,山顶上的庙里有一个洞,里面呼呼的有风声,说是藏着什么妖怪。我从来没爬上去过。因为绕山一周,一直包括山西边的一大块地方,都有高高的围墙,墙头上有的地方架着铁蒺藜,有的地方插着锋利的玻璃渣。一个大门倒是常开着,但有一个威武的解放军在站岗,背着枪,一动不动。是真的解放军,我们看见过另一个解放军来换岗,那一动不动的解放军就打个敬礼,回到里面去了。他怎么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呢?他也得眨眼睛什么的吧?不知道,我们只是远远地猜想,谁也不敢到他跟前去看看。这是灵山脚下的一个兵营,据说里面有好几百个解放军,都有枪,他们住在一排排整齐的房子里,里面还有两座楼房,住着军官。灵山南面山脚下的一条小河也被圈在里面,沿河筑起堤坝,有的说养着鱼,有的说是游泳池。有解放军保护着,所以这么树木丰茂,景色优美吧。
兵营大门外的路两边有好几棵巨大的绒花树。树干非常粗,一个大人也抱不过来,最粗的一棵得两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长长的枝干向四周伸展,像巨大的绿伞,遮盖着很大的一块地面,树下放着一些方方正正的石块,路过的人都喜欢坐下里歇歇,玩玩。绒花树的叶子整齐、细长,很好看。到了傍晚,叶片便合在一起,第二天天亮再打开。真是有意思,树叶自己就能动。开花的时候更好,夏天看腻了槐树、杨树、梧桐树一层不变的绿色,可是这儿却是另一番景象。绒花树粗大敦实,不是很高,容易爬上去。树枝旁逸斜出,舒展大方,树叶是细小的,淡绿的。花朵更好看,像一片粉红的云霞忽然落在树叶间,还香气四溢,沁人心脾。细细看去,真是美丽,花朵像一把把张开的红绸扇,扇骨淡绿色,逐渐变红,逐渐长出细细的红色绒毛,柔软温暖,红火热烈,拿来拂拭手背和脸庞,酥酥的痒痒的。这些绒毛像红绸子,还扑散着无数的穗头,天真烂漫。一阵风吹来,这片红霞悠然飘动,变化着形状和色彩,有几支花瓣摇曳着落下,装饰了树下的土地。
这些粗大的绒花树不只是让人观看,乘凉,还可以爬上去坐那儿看电影。解放军在大门外建了一幢两层的小楼,是放映室,对面有一个大粉墙,人们带了马扎、板凳,也有人坐在地上看电影。不少人爬到绒花树上,坐在树杈上,或横斜的树干上。这是天然的座位,高高在上,谁也挡不着。我只上去过一次,其实并不舒服。周围几个村的人都来看电影,不容易占到这样的地方,但小孩子都喜欢爬树玩。有几次随着大孩子一块儿去看,有一次是爸爸带着去的。来回的路上黑乎乎的,道路坑坑洼洼,曲里拐弯,有人说着吓人的鬼话,心里常常七上八下。
记得看过《南海风云》,见了许多鱼,还有大海龟,有一首歌曲特别好听,打心底觉得透彻熨帖。看过《未来世界》,外国片,好像是讲机器人的,一开始是一只大大的眼睛,清澈透亮的一洼水似的,动啊动的,后来外国人来来去去,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还开枪打仗。看过《画皮》,演《聊斋》里面妖怪的故事,可吓人了,只记得当时捂住眼睛,从手指缝里小心翼翼地往外看,大概真的没敢看吧,到现在不记得妖怪的样子。有时意识到灵山就在身边,黑魆魆的影子隐在夜幕中,或在月光中显出绰约的身影。有一次圆圆的明月正好高悬在山顶庙宇的上方,照亮了负势竞上的柏树、凌空探出的檐头。屋山墙的尖角指向苍穹,屋脊的水平线显得安稳沉静。明亮的月光普照大地,看得清身边人的面容,让粉墙上的影像显得苍白,是啊,那本就是幻影,像白日梦一样。真实的是看电影的人,是我们自己,特别是这座灵山,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吧,她是永远的真实。灵山上的树木和庙宇也是真实的,树木四季常青,年年依旧。庙宇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中,仿佛也闪烁着光辉。庙宇里面有神仙,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长生不老,永远年轻,永远看顾着世界,保佑着人们。
后来我到外面去上学,日子开始变得特别快了似的,忙着念书、考试、帮家里干活,没有机会再去看灵山了,去了也不让进门,不让爬山。这样也好,心里面便只是从童年时就有的那些美丽亲切,温馨烂漫又神秘庄严的印象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吧,慢慢变得安静,好回忆往昔,常常想起清秀美丽的灵山,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有时回老家,站在村外山岭上眺望,啊,她还是那个样子啊,心里便非常高兴。仔细看她挺拔苗条的身形,郁郁葱葱的柏树林,映在天空中的小庙。有时天边飞来一群鸟儿,常常就在灵山周围上下飞舞盘旋,落脚歇息,那是它们的家。
多少年了,任世事变迁,岁月流转,灵山依旧没变。放电影的小楼和粉墙早没了踪影,铁打的营盘已门可罗雀,少了流水的兵,靠西边的一部分成了附近水泥厂的办公室。原先对门的农田曾建起一座有两个教学楼和一大片平房的中学,学生最多时达到两千多人,现在人去楼空,成了没有学生的农技校。周围的小山变了样,有的因村民“靠山吃山”被吃去了一半,悲伤痛苦地站在那里,有的树木更少了,很寒碜的样子,有的新栽上许多小柏树,一棵棵黑乎乎的藏在草丛里。附近的村庄也都变了,盖起了许多小楼房,贴着红的黄的瓷瓦。路上少了走路的人,多了各种车辆,来去匆匆,尘土飞扬。变化真大啊,自己也变年纪大了,变得不大认得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了,他们也不大认得我。可是灵山还是那么美丽,给心里带来清新和宁静,温暖和沉稳,带来宇宙自然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人生的感慨和启迪。
要好好地认识认识她吧。我查看宁阳县有关网页,知道灵山孤峰独峙,海拔170多米,山下树木葱郁,四时交翠,山上松柏蔽空,云蒸霞蔚。山上的庙宇叫灵山寺,创建年代不详,唐代称妙峰寺,金代改称寿峰寺。山前盘路可直达山顶,近山顶处山势险峻,石阶旁置有铁栏杆。正对盘路有一个“石佛洞”,内有石造佛像。山顶寺院由大雄正殿、东西两庑,四角亭的钟楼、鼓楼和山门组成。门内东西两壁绘有四大天王壁画,钟楼两柱上题刻“小楼曾建灵山寺,晨钟常传百姓家”的楹联。金代曾造铁索设机汲水,以供日用,因此又叫铁索灵山。灵山东侧为僧人墓葬区,今存多座残石塔。灵山古柏参天,寺院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可谓幽栖胜地。这些文字解释了心头的一些疑惑,说出了心中的一些感受。网页上还有一些有关历史掌故、传说,但觉得没什么感觉,没什么意思。
最美的灵山在自己的心中,伴着那些童年的生命历程。灵山永远那么美丽,永远散发纯真澄澈、造化神奇的气息。
作者: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