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精选有想之二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从《论语》开始。今天学习第二篇《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概括一句话:思想纯正。其实我们做文章也需要这个宗旨。做人也要思想纯正。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怎样孝顺老人,孔子说如今的孝顺,就是父母有吃有穿得到赡养就够了。其实,就连犬马也需要此后伺候吃喝拉撒,如果没有孝敬的思想,和饲养犬马有什么不同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夏问怎样孝顺老人,孔子说子夏对待父母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的说话。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说查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他的出身经历,他会在哪些方面心安,那么这个人的伪装就可以被解开。
·子曰:君子不器。我最欣赏这一句话,孔子说君子不要把自己拘泥于一个框架之内。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说你要先做到了,然后才能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余秋雨喜欢的一种注解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余秋雨认为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一旦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就有一群人来围攻,就是因为这个“比”。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说,如果专攻一个方向,而不知道其他,反而是有害的。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学习最好的态度。后来毛泽东主席概括成四个字:实事求是。成为建国前后的第一准则。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恐怕什么也做不成。
孔子可能并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他的为政篇没有多少是说怎样为政的,还是在讲孝道。但孔子是真正的教育家,他懂得分类施教。孟懿问孝。他说“无违。”就是你不违背你的父母就是孝道。孟武伯问孝他又说你要关心你父母的身体健康。子游问孝,他说你不能说我赡养他们就是孝道,你要尊敬他们。子夏问孝却说,你最难的是对他们和颜悦色的说话。
余秋雨说孔子是第一个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君子。他仅用“君子”这个词语,就选择、阐释、提升出一种理想人格,因为贴合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依然生生不息、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源泉。所以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后世的朱熹将孔子的理论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孔子为政篇还是主要讲孝道,可能是想说治理小家庭和治理国家是有相通之处的。一个家庭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必要的经济能力,和为贵的治理理念,还有下一代的教育继承,这一切和治理国家其实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不同,可能不会都登上政治的舞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每个人都会处身家庭,体验一个社会人的各种需求和被需求、地位和尊重。所以处理一个家庭其实并不是简单到可以被忽视,而是非常有智慧和学问。而孔子有给出了一个极为简单又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答案:孝道。所以很多皇帝“以孝治天下”为理念,才能使国泰民安。国家以孝为本,都能繁荣昌盛,可况一个小家庭?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中学生因为跟母亲要钱不给,当街痛打他母亲,最后被巡街的民警制服,以“危害公共安全”带回派出所。下面网友一片谴责声,还有人断言:别看儿子踢他母亲的时候一点不留情,但是他的母亲一定会去派出所求情,放他出来。果不其然,下午他的母亲就去派出所求情把儿子放了出来。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孝道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不是孩子孝顺老人,而是父母甚至祖父母孝顺儿子、孙子。从小处说这样的家庭势必走向混乱甚至灭亡,从大处说,可以亡国,也并非危言耸听。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