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二首(新韵):和诗.评文于李丽
文/刘胜楚
一首,七律(新韵):和李丽诗《白鹫独栖》
借物舒情寓意深,
天骄白鹫未沾尘。
尖尖踮脚湖边立,
焱焱眸光恋海寻。
振翅飞空孤暮影,
银身映日晚霞金。
惊鸣玉宇声扬远,
穿越南天镜里云。
二首,赏评李丽论文《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刘邦论述全,
鸿章大道盛时篇。
今人觉解王侯秘,
古帝顿开将相权。
可叹红尘成败事,
总将王冦罪功延。
评书历史汪洋浩,
独见宁波碧玉颜。
注释:
《诗苑纵横辽宁精英社》社长李丽,又名碧玉。她的七律诗《白鹫独栖》十分传神地描绘了其独立渚边的圣鸟神态。此诗,文采斐然,令我追星仰月;此鸟,凤鹤与之并三仙,催人敬神爱洁。故,我特和诗相赠之。
李丽社长继此诗后又写了一篇《不以成败论项羽》的议论文。此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充足,结论令人信服。故,我赋诗评赞之。
附李丽原文《不以成败论项羽》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辈出,然而对于刘邦和项羽的评价,却众说纷纭。在我的心中,敬项羽而不敬刘邦,并非仅仅是因成败而定,更是源于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与胸怀。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战场上的战神,九次战胜刘邦而未下杀手。他的心中或许有着一份对对手的尊重,亦或许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骄傲和自信。这份自信并非盲目,而是源于他自身的势力和勇气。他的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热血和激情,让人感到一种无畏的力量。然而,他的这份宽容与大度,并未换来刘邦的感恩和回报。
刘邦虽最终赢得了天下,却在胜利之后忘记了对项羽的承诺,一举将其追至于乌江自刎。这一行为,无凝暴露了他的奸诈和狡猾。
刘邦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全然不顾曾经的情谊和誓言。如此行径,实在难以令人心生敬意。
人生短短几十载,若无情无义,纵然拥有天下,又有何意义? 项羽虽败,但其重情重义,英勇豪迈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他的爱情,他的友情,他对部下的关心,无不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英雄。相比之下,刘邦的胜利却显得如此之苍白无力。他的无情与狡猾,让他的成功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失败并非他个人的耻辱,而是时代的悲哀。他的精神如同夜空中一颗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前进的道路。他告诉我们,在这短短的人生中,要有情有义,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要有胸怀去包容他人。哪怕最终未能成功,也可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项羽虽乌江自刎,却大爱仁天!他明知垓下之战后,自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不可能再与刘邦决战到底,争霸天下。他为了捍卫自己昔日"楚霸王"之尊严,更为了江东百姓免遭战火之焚烧,更为了江东项羽家族所剩的那一些悍将雄兵免于丧身于楚汉之战爭,项羽他傲立乌江边,饮恨横刀自刎。他用一人之死,了却楚汉之爭,消除战乱之苦;他洒一腔碧血,让江东归顺,华夏一统。
项羽舍个人之恩怨,重家国之情怀,刎乌江而壮烈,大英雄而铭千古!
365年前的1861年,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持续四年后的决战,南方的总司令李将军,虽然被北方的格兰特将军打败,但南方李将军的势力还在,他完全可以凭借南方的群山峻岭打游击战,但他放弃了此念,并拒绝了同僚、部下征兵妇女儿童参战,继续顽抗的建议,他勇毅地选择了北方的劝降,使战爭得以早日结束,使美利坚合众国没有被分裂。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顺势废除了奴隶制,让全美同胞南北一家,共筑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官这场战争丧失了六十五万将士人丁之性命,但北方的格兰特将军在进行授降时还毕恭毕敬地对待南方的李将军:允许李将军在豪华别墅里,戎装配剑,而他自己则军衣未扣,赤手空拳。分明是为受降而来,两将军见面,却先聊闲事,最终还是由南方李将军率先提出投降。
两将军都是名振全美的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都懂得尊重对方的重要。
而二千多年前的刘邦,既没有林肯总统那样的国主风范,又没有格兰特将军那样的谦恭,硬是将一代英雄项羽宰杀于乌江。
历史就是如此地惊人相似,中美两个大国,一老一少,两千多载时空,一纵而过;两场历史战爭,两个败将的乌江自刎与别野受降,如镜一框,分别助成了两场战争的早日结束,顺延了中美两个大国二千多年后之今日仍然傲立于地球之东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已成为过往。刘邦作为一代君主开辟汉室江山,一统天下,无可非议。但站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高度,他行径之狡猾,胸怀之狭窄,仁义之缺失,实在令人不齿。
楚霸主项羽、汉高祖刘邦所代表的两种精神境界,应该引起我们后世之炎黄子孙去永远深思。愿我们在这纷繁世界中,能如项羽一般,李将军一样,败也败得英勇壮烈,降也降得利国利民。自家兄弟,煮豆燃萁何太急?一切必以国家至上,民族自尊,绝不容许因个人荣辱而使国家分裂,生灵涂炭,
落后挨打,
积弱积贫!
2024年9月26日
于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