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市要事
屈化民
建国七十五年,神州星移斗转,发生系列巨变。中国用几十年时间,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赶上西方数百年工业步点。我作为六零后,生长在腰市街头,有幸在小时候,对历史瞬间亲眼目睹。节前往事涌上心头,今昔对比感慨悠悠。
童年电话机

时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家街房往北,走过五间门面,就是腰市公社,乡镇政治中心。三间三进,座东朝西,红漆木门,正对戏楼。门口靠北那间房,是文书房子兼卧室。这间房外墙上,即走道北墙上,挂着两个大电池,镢头把粗,手电筒高,并排绑捆,像“枣木棒槌一对”。顶部电线连着桌上的电话机。这是唯一的通讯设备,是贵重而神圣的东西,象征一方公政权力。黑色话机,带着摇把,看着笨重。工作人员打电话时,先拿起话筒,用下巴夹住,再一手按机身,一手摇摇把。呜呜摇几下,摇通以后,大声喊吼:“请给我接,那里那里。”等接通后,才能说话,说完把话筒放下,叫作把电话挂啦。如果转接耍麻哒,那就耐心等着吧,童书记也没办法。
我经此处游上转下,看见有人打电话,就停下来不走啦。站在门口朝里看,街皮瓜娃看稀罕。
初见安喇叭

我从记事起,见的收音机,都是木壳的。宽有一尺多,高约六寸多。公家才有此物,被人视为宝物,常用手绢盖着。把旋纽一拧,机子就发出响声,又说又唱神奇好听。老人们叫它洋戏匣子,却不知说唱人藏在何处。
约到1972年吧,公社统一安装喇叭。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装到家家户户。北起尧沟,南到东沟,对每户社员,扣收8毛钱,相当于8天工钱,收齐交给上面。每户安一个纸盆喇叭,大队把一根铁丝电线拉到各家。喇叭尻子两根线,一头连电线,一头接地线。接地的一端,要深埋浇水放盐。
过了一年上下,换成舌簧喇叭。接线方式不变,音质音量改善,耐用而且好看。

又过不长时间,新的景象出现。大人娃聚在公社南墙前,在福强他爷门口,看一搂粗的槐树上头,喜鹊在树顶飞叫作秀,人把两个高音喇叭绑在野鹊窝下头。口朝南北,声传几里。东岭和西里,能听着革命样板戏。
自从有了广播,进入新式生活。在早中晚三个时段,开启程式化播音宣传。早上在炕头一睁眼睛,就听到开播曲《东方红》,接着是男女普通话美声:“商县广播站,现在开始第一次广播。贫下中农社员同志们,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有……”新闻播报完了,必是天气预报,最后播放《国际歌》。县上播出告一段落,公社有时还有话说。干部或积极分子,讲这讲那或念稿子。谈庙湾水库养任务猪批四类分子,说农田基建红薯下蛋刮宫引产,讲干部蹲点上纲上线抓外流人员办集训班……要么噗噗把话筒吹响,广播员王天祥,一口地道腰市腔,在千万只喇叭上回响:“现在播送通知……”
大小广播天天响,使人知晓腰市以外的大地方,每天都有故事上映。听到商县东方红广场,文革后叫北门外广场,万人大会经常开场,口号声欢呼声阵阵回响。它成了我童心向往的地方,堪比想象中的天安门广场。听到大荆中学操场,阶级斗争大会传来声浪,区委书记讲话声音宏亮,惊得房檐下鸺鸺躲藏。
初见柴油机
有一天,我跟隔壁胖哥闲转,转进公社大院,到东头院墙前。见厕所南面,简易房下面,柴油机带动电机发电,给公社的广播供电。我首次见这机器,觉得稀罕新奇。胖哥比我多喝几年糊汤,去过代冀街到过卫东厂,见过狗撵兔牛犄羊猪生象,分得清毛老鼠与黄鼠狼。他显老成见多识广,装出大人模样,傲然把头一扬,用手一指忽悠:“这是大荆的拖拉机头!”我没去过大荆,没见过拖拉机,就信他说的。过了一个时期,腰市有了手摇拖拉机,我才知那叫柴油机。他是一知半懂胡扯哩,把北瓜叫南瓜哩。
用水力发电
过大桥西头,进张涧路口,走五六丈,是水磨房,是村民磨面打糊汤的地方。水渠起于屈村对面西坡下面,截河聚水为潭。主流进主渠冲转水磨,用几块抽板控制水量和转速;分水经旁渠流入房南大渠。汇流从涵洞横穿公路,经西河堤洞回归河流。
大约有广播后的第二年,大队紧跟时代发展。在水磨房安装一台发电机,试用水力发电,向五个小队社员,产供照明用电。对乡亲们而言,家家点油灯拨灯眼,延续世代千百年,欣遇这开天避地的大事件。抒发肺胕感言,借用当时样板戏唱段,“谁料想铁树开花古藤发芽竟在今天!”
由于贫穷条件有限,也因买不到胶皮线,许多人用铁丝裸线,在家自拉两根平行电线。把线的端头,焊在灯泡尻子的两豆,这样也就不用灯头。把接灯的端线,拿医用白胶布分开包缠。用麻绳把灯吊拴,挂在房正中毛主席像边。这样的灯和电,山川农民第一次见,天地神仙也未曾见,本文难以配发图片。
鸡上架后发电,灯光忽明忽暗,光线总显灰暗。有时突然断电,变成漆黒一片。有人一时忙乱,竟把尿罐踢翻。电灯总是捣蛋,又得把油灯点燃。这不正经的电,是日弄人的电。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农村追求文明的努力和试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体现。靠水发电并不简单,想得容易做来很难。敢试敢干摸索实践,土法上马积累经验。穷则思变应该点赞,与时俱进意义非凡。
架设高压线
上述发电不长时间,一个喜讯传遍山川:将在东坡南北脊梁上面,架设高压电线。这是又一个重大事件,可与修公路铁路相提并言。若把这事放在今天,相当于高速公路贯穿黄川,火车站设在大荆砚川,是天降好事于北乡山川。
把回茬包谷搬完,秋风舞叶杆,柿子乐红脸,豆子嘴笑烂。从北到南,车欢人喧,热闹非凡。公家拉来了水泥电杆。这是从未见过的新东西,不像以前常用的木头的。不长时间,各村路边,堆起一盘盘麻花铝线,粗得像人的指头一般。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十七大队男女社员,一齐参战迎风冒寒,上坡下梁抬杆拉线。技工把两根电杆接成一杆,众人在坡顶挖坑拉杆埋杆。大伙肩扛粗重电线,步调一致边跑边喊,用绽裂子的粗手拉牵,把电线拉架在高杆上面。经过整整一冬备战,北起李坪以北群山,南去庙前南堡子山,架起两排电杆五条电线,上下两层蔚为壮观。此后不久竣工送电,商洛地区才用外电,生产生活开新纪元。

栽杆拉线,各方会战,故事不断。人们天天运拉电线,也就随手拾点破烂,在现场捡些铝带片段。这些废弃的铝带卷,约有小门指头宽,用来缠接电线。劳动人民巧动指尖,用它叠成闸刀开关,安在广播地线下端。
施工期间,我和小伙伴,吃过后晌饭,拿个铁铲铲,上东坡把猪草剜。满坡架岭跑乏啦,提草笼到水泥电杆下,聚在杆旁歇耍,学铁匠抡锤把,挥铲子把“铁”打,一打一喊笑哈哈。有时边打边喊:“锵锵喃喃喃,包谷糁子豆面饭。洛南爱吃沫糊面,商州人咥糊汤面。大荆黄川出煤炭,马角山人掮木椽。”“我从电线底哈过,谁叫我挨电日他婆!”日落西坡该回家了,放松尿泡一起尿尿,脚蹬电杆把牛掏,单手捉牛指街道。
扫视东坡十里战场,再看街南头二队大场,成了电力工人的营房,场内搭起蓬帐,场边设立灶房,卡车成排停放。娃们到了晚上,涌到场里闲 逛。管场子的伍队长,低胖脸黄像日本曹长,见娃靠近就搧耳光。
一天晚上,一辆大“解放”,驶离二队大场,沿街缓缓北上,男娃起哄把车跟上,恶作剧玩出新花样,用车尾拖的一根大绳子,把我家门口的柳树缠住。卡车突然头向东,难以畅行哼哼哼,司机下车看分明,大骂碎怂是哈怂。
电线架好后,我从东沟,跟小舅一行人往回走。途经南堡子前,仰头看高压线,是一弯弯垂线。舅说当时几百人拉这线,愣怂使劲也拉不直端。舅的语言流露遗憾,觉得把事没干圆满。他不懂力学原理,不知电线横跨必成弧垂。
又听路人讲,这电从秦岭电厂,通到商县十号信箱。国家的啥号信箱,是神秘的国防厂,众闻其名不知其详。那时流行一串民谚:“十号信箱不让看,丹江饭店不卖饭,灞桥电厂不发电。”“信箱工人买鸡蛋,咥的米饭炒肉片。农民养鸡不吃蛋,酸菜稀汤拌炒面。”
高压电翻山越岭腾空远行,商洛成功引入电能。我仍是蛤蟆蛄蚪活在井中,没见过山窝窝以外的天空,没去过商县城,看不到城里通电的情景。看到家乡街北空地,安了变压器,建了配电房。公社供销社,粮站邮电所,率先跟电沾光,电灯泡子明亮。告别气灯罩子灯,迎来现代文明。人说社会越来越好啦,相信咱的国家,以后就实现共产主义啦,那时家家,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除过吃喝拉撒,干啥都用电打;炕上铺的电褥子,电熬稠糊汤尽饱吃;再过几辈子,腰市变得像西安市,电车通到各村子,坐车不用掏票子……
文到最后,填词一首:
采桑子.记事
紧跟时代赶文明
步步前行
事事皆成
泉河奔流急匆匆
历史瞬间留心中
腰市事情
往事如风
盛世金秋国旗红
2024年国庆节前作于广东公司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