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
文/欢喜有约、乡泽暖心
在中华大地的辽阔怀抱中,隐藏着一项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瑰宝,它以土族儿女的智慧与辛劳为笔触,绘就了一卷卷绚烂多彩的民族和谐长卷——这便是享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被誉为全球最长的狂欢庆典“纳顿”。此盛典,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那片神秘的三川之地,是土族人民为感恩丰收而举行的盛大仪式,自农历七月十二日起航,历经六十三天的欢歌曼舞,直至九月十五日缓缓谢幕,每一刻都是对大自然恩赐的颂扬,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携手前行的深刻写照。诗云:
在甘青交界的三川之地,
纳顿如星辰般璀璨升起,
土族儿女以智慧为笔,
绘就民族和谐的长卷绚丽。
六十三日狂欢不息,
欢歌曼舞庆丰收之喜,
感恩大地恩赐的厚礼,
心手相连共舞这奇迹。
纳顿啊,你是文化的瑰宝,
跨越历史长河闪耀光芒,
土族儿女笑靥如花,
团结一心,携手向前方。
在这片辽阔的中华大地,
你如星辰般永不落幕,
让爱与和谐传遍四方,
共绘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

时至2024年盛夏,当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的晨曦温柔地洒落人间,官亭镇赵木川村的赵家宅院再次迎来了纳顿民俗文化节的盛启,四方宾客闻讯而至,络绎不绝。从西宁、海东、临夏等地远道而来的旅人,乃至漂洋过海、年逾八旬的澳大利亚友人何老先生,皆共襄盛举,沉浸于这场文化的盛宴之中。他们被农民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演出深深吸引,尤其是那些“庄稼其”、“三将”、“关王”等精妙绝伦的纳顿剧目,每一场都深刻诠释了土族人民对土地的深情依恋与对生命的无限向往。
纳顿,这一璀璨的文化明珠,自2006年起便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承载着土族人民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相互学习、和谐共处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黄河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串联起甘青两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益巩固与深化。
回望往昔,黄河上游的三川之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见证了无数历史的辉煌。从仰韶文化的古朴韵味,到马家窑文化的灿烂成就,再到喇家遗址中那碗穿越时空的面条,每一件考古发现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而禹王峡的岩画、中国第一玉刀、黄河磬王等珍贵文物,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勾勒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纳顿所承载的文化精髓与民族情感却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自秦迄元,羌、汉、鲜卑、吐蕃、蒙古等多元民族,如繁星汇聚于苍穹之下,共绘中华民族绚烂多彩、一体共融的辉煌历史画卷。昔日汉朝临津古渡的熙攘,张骞西行探险的壮举,隋炀帝西巡的辉煌,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佳话,以及唐蕃古道上的驼铃悠扬、茶马互市的喧嚣,皆成中华民族沿黄河之畔生生不息、和谐共荣的璀璨篇章。
岁月流转,时光轻抚过历史的沟壑。今日,我们立于历史的新起点,回望往昔,那份深植于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汉族、土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等民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携手共创新时代的辉煌篇章。纳顿民俗文化节,犹如这历程中绽放的奇葩,它不仅映照着过去,更桥接未来,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朽纽带。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蒙古族与诸多民族共同绘制了一幅幅和谐共生、绵延不绝的宏伟画卷。土族儿女,以他们的勤劳与纯真,编织了一曲曲关于文化守护与创新的动人乐章。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纳顿节及其承载的农耕文化,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穿越时空的尘埃,照亮了历史的长河,成为一道独特而神秘的文化风景线。
中华农耕文明,宛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穿越岁月的长廊,满载着智慧与汗水的甘甜。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治国安邦的深邃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之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崇敬与和谐共生的理想。在这片被岁月温柔拥抱的土地上,农耕文明不仅滋养了万物生长,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戏剧的缠绵悱恻、民歌的清新悠扬、风俗的千姿百态以及祭祀仪式的庄严肃穆,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令人叹为观止。在全球文化瑰宝的璀璨星空中,有一束光芒尤为耀眼,那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顿”中璀璨夺目的面具舞艺术。其中,“庄稼其”与“杀虎将”犹如日月交辉,前者启幕,引领观者步入土族文化的深邃殿堂;后者终章,余音绕梁,令人久久回味,深深植根于三川土族人民的心田。
尤为引人入胜的是那部无声胜有声的哑舞剧“庄稼其”,它以细腻入微的场景构建、性格鲜明的角色塑造及精妙绝伦的舞蹈语汇,编织了一幅老农倾其所有传授农耕智慧的温馨画卷。剧中,智慧老父的谆谆教诲与儿孙辈的懵懂初探交织成趣,如“反架格子倒挂犁”的奇趣、“倒架牛”的机智、“反犁地”的幽默,每一幕都让人在欢声笑语中领略到农耕文明的深邃与魅力,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古人共话桑麻。
当远方来客与淳朴村民欢聚一堂,共赏赵家儿女自编自导的农耕史诗《庄稼其》时,无不为其质朴无华而又真挚动人的情感所触动。这部被誉为“纳顿灵魂”的傩戏,以鲜活生动的剧情和寓教于乐的手法,展现了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与农耕技艺传承的壮丽篇章。从子辈的顽皮抗拒到最终领悟父爱的深沉与农耕的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充满了轻松诙谐的幽默感,更深刻揭示了农耕文化传承对于民族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场文化的盛宴上,《庄稼其》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每一位观者都能感受到那份源自远古的呼唤与传承的力量。它让我们坚信,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劳动的尊重之情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精神,都将如同不息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细雨蒙蒙的午后,赵家村被一层淡淡的田园诗意与泥土芬芳所笼罩。村民们满怀激情,再次将“纳顿”的精髓——“庄稼其”、“三将”、“关王”、“五将”及压轴的“杀虎将”等剧目一一呈现。雨丝虽轻拂面颊,却丝毫未减他们心中的热情与执着。身着简朴服饰的演员们,以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让这场文化盛宴更加丰富多彩,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于细雨绵绵之中,演艺者矢志不渝地攀登着艺术之巅,其专注与奉献之情,犹如细雨润物,悄然渗透至每位在场游客与村民的心田。他们非但未因雨而散,反而在水珠的串联下更加紧密地相依,共同目睹了这源自乡土的纯真与真挚,赢得了无数忠实观众心底最真挚的敬仰与钦佩。纳顿的传统剧目,宛若历史长河中一幅幅跃然纸上的画卷,于各村落庙宇前那片简朴而质朴的小广场上悄然铺展,无需繁复的舞台,大地本身便化作了最质朴的背景,承载着村民对古老文化深沉的爱与传承的渴望。
在这片洋溢着勃勃生机与盎然活力的土地上,游客与村民共襄盛举,沉浸于这场独特的文化飨宴之中,深刻感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顿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社会公共价值及其公益性的光辉。夜幕低垂,灯火阑珊之际,纳顿民俗文化节更是将这份喜悦与和谐推向了巅峰。游客们踏着夜色,步入农户家中,品尝着农家精心烹制的纳顿佳肴,那纯粹而质朴的味道,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引领着人们重回那遥远的农耕岁月,深切体验到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纳顿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当地农民搭建了展现自我风采的璀璨舞台,更为他们开辟了就业与致富的新路径。此活动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并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勃勃的生机。
追溯往昔,黄河上游甘青交界之地的喇家遗址所发掘的“世界之初面”,犹如一枚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足的光照、丰沛的降水、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之根,三川盆地四周农田环绕,五条溪流潺潺流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水源。
据传,早在元朝中叶,跳“纳顿”的传统习俗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至明朝洪武年间更是蔚然成风,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习俗,世代相传,历久弥新。至清代,艺术之林愈发枝繁叶茂,规模蔚为壮观,构筑起一套近乎完备的艺术体系。彼时,乡间田野间农民自编自导的“庄稼其”等纳顿剧目,不仅是对四千年前那碗开创农耕文明先河的面的深情致敬,更是中华农耕文明最早摇篮之一的鲜活见证。
如今,沐浴在党的二十大光辉思想之下,我们文化自信之舟扬帆远航,传承之志愈发坚定。我们加大了对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守护力度,于城乡建设中精心嵌入历史文化的脉络,匠心筑造并善用国家文化公园,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灵魂的绿洲。秉持“以文化人,以旅彰文”的理念,我们不懈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两者在相互赋能中绽放异彩。
当游客与村民并肩,沉浸于农民自编自演的纳顿剧目如“庄稼其”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人深刻体会先民对农耕技艺的尊崇与敬畏。这份对农业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深邃的农政思想以及独特的乡村治理智慧,共同编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农业文明图景。
在追求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青海地区农民自发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顿节庆中的“庄稼其”、“三将巡游”、“关王威仪”等精彩剧目,犹如一股清流,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环保、低碳理念不谋而合,绽放出跨越时代的璀璨光芒。
这些剧目,既是历史的厚重记忆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艺术桥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在这片被誉为青海东大门的沃土上,我们正精心绘制文旅融合的绚丽画卷,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产业的蓬勃生机交相辉映。
我们致力于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和谐共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成为历史的回响,更化作推动地方经济繁荣、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不仅辛勤耕耘着土地,更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文旅产业的浩瀚画卷里,他们以非凡的才智与不懈的耕耘,不仅参与塑造了新时代的风貌,更亲眼目睹了无数崭新机遇的绽放与美好生活的徐徐展开。这一历程,犹如一曲悠扬的交响乐,引领我们共同跨越了一个时代的门槛,见证了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奇迹——那是将古老文化的深邃底蕴与现代发展的蓬勃活力巧妙交织的璀璨图景。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和谐之美不再局限于山川湖海的自然韵律,它更化作一种深植于人心的温暖力量,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轮并驱,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这是一场心灵的盛宴,是智慧与汗水交织的结晶,展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之间那份难以言喻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踏上这条绿意盎然、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征途。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仅是探索者,更是创造者,共同书写着青海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新篇章。这不仅仅是一段旅程的延续,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不懈追求。更是一首民歌慢歌华夏大地:
黄河边,纳顿舞翩翩,
土族情长,千年绵延。
玉刀岩画,历史见证,
多元文化,共绘新篇。
黄河水暖,滋养心田,
民族团结,歌声甜绵。
禹王峡深,风帆正远,
丝路梦长,心手相连。
啊,纳顿之光,闪耀心间,
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
共庆佳节,歌声不断,
中华一家,团圆美满。
民族团结,情深似海,
携手前行,共创未来。
歌声飘扬,响彻云霄,
中华民族,永远闪耀。

作者欢喜有约和乡泽暖心简介
欢喜有约,原名赵登岳,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是一名旅行者。善于记录生活所发生的点滴。座右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是美好的,善于珍惜眼前就是拥有明天。发表短篇小说《绝世美人在太古里寻郎君》、短篇小说连载《夜色如墨罩村野之水鬼、吊死鬼、眼见鬼、大战僵尸、掌门人僵尸、狼妖……》、《南鸢公主》等。系青海海东市乐都区作协会员,《现代文学作家》签约作家。
乡泽暖心,原名张正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