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面对问题,钻进牛角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其实不是问题无解,而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有时,只需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一看、想一想,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在当代教育家孟国泰先生看来,一个人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出路,他说:角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以下几则小故事,对于理解孟国泰先生的“高快思维”有所帮助。
一
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可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哲学家经过反复思考,从这件事上,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生活区域,在如何对待牛这个问题上,一个哲学家不如一位农夫;
要别人做一件事,光强逼是不行的,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凑效。其实,我们要做的,仅是举手之劳,拿出一点生活的“青草”,给别人一点甜头和希望;
世事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多为别人想想,这样,人生之路反而会走得更顺畅。
二
曾听过一个笑话。一个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不可以!另一教徒在祈祷时也犯了烟瘾,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可以!
抽烟,是两个教徒的“需要”;祈祷,是神父的“需要”。神父为什么拒绝前一个教徒的“需要”,而满足后一个教徒的“需要”呢?
因为前一个教徒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抽烟,却不顾神父的“需要”,甚至触犯神父的“需要” ──祈祷时抽烟;而后一个教徒在自己“需要”抽烟时,则把自己放到神父的角度,为神父的“需要”着想──哪怕是在抽烟也不忘祈祷。
如果想要别人满足你的需要,你首先要满足好别人的需要。
三
街头,可以常见一些人拿着一叠广告传单,发给行人,行人不接,就硬塞给行人,行人还是不接,结果费了不少时间,手里传单也没有发出几张。
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在街头见一个小伙子手里拿着一大把精巧的扇子,高兴地发给行人,行人也很乐意从他手里接过扇子。我接过扇子一看,发现扇子上做的正是广告。
这个广告人就很有创意,他为自己送出了一份新奇的广告,也为别人送去了一份夏日的清凉,所以别人也就愿意接受——接受他送来的扇子,也接受他送来的广告。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别人接受你,不能光站在自己的角度,光考虑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和需求。
四
朋友请客,问我吃什么,我随口回了一句“随便”,意思是说,你点什么我吃什么,我随便。
餐后回家,总觉得自己说的那一句“随便”有哪儿不妥。仔细一想,还真是不妥:“随便”表达的不只是我对吃什么无所谓,更传递出了我的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朋友的随意和不尊重。
如果换一种说法,用“听你的”代替“随便”,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对方听起来会暖心得多。“听你的”,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把主动权交给对方,表达了对于对方的放心和尊重。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去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说话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要善于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说出的话,别人听来才会听着顺耳、听着好听、听着暖心。
说话不可随便,语言是有温度的,你随便的一句话,寒的可能就是别人的一片心。
注:本文的第一部分,来自作者随笔《哲学家的思考》其中的一个章节。《哲学家的思考》先后选入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语文》课本(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